顾斌与河南诗人:跨越国界的诗歌对话
2014-04-29 河南日报记者刘洋 没有翻译,没有配乐,来自中原的诗人与来自欧洲的诗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朗诵诗歌,用诗歌本身的魅力进行着交流。4月25日,由省文学院、省诗歌学会组织的“中德诗人对话”活动在省文学院举行,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海涅大学校长蜡碧士、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院长培高德与我省知名诗人马新朝、张鲜明、吴元成、萍子、王小萍等进行了一场关于东西方诗歌观念的深层交流。 作为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顾彬对河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省文学院院长何弘的带领下,顾彬与蜡碧士、培高德漫步在省文学馆里,系统地了解了河南历史上的诗人、文学家。“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对中原文学如此详尽的记录。”培高德说。 环顾文学馆四周,顾彬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面孔。每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或者当代作家,他都会简略地点评一下,并问身边的人“看得高兴吗?”而在杜甫画像前,顾彬久久地凝望着这位他喜爱的诗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愈发严肃。他用中文说:“杜甫在德国很有名,他和李白的诗代表着中国诗歌的高度。” 感受过中原文学馆的丰厚,中原诗人与3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展开了诗歌的对话。我省的古诗吟诵家华锋用似说似唱的方式朗诵了杜甫的《登高》《春望》,诗人江媛则朗诵了自己的新体诗。在一片邀请声中,顾彬用德语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奥古特1903》,双方不用翻译,却都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与美妙。 顾彬认为,中国文学中第一流的无疑是诗歌,中国的精神不在诗歌中就在散文中。但总有中国朋友向他抱怨诗歌在中国很边缘。他认为这是诗人没有搞清楚自己要什么。诗人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别人左右。很多诗人在世时都没有读者,而好的诗歌会培养自己的读者。此外,好的诗人还需要学会如何去朗诵自己的诗歌、推介自己的诗歌。“在德国,诗人卖300本诗集就是最好的诗人了,可中国当代诗人的诗集在德国能卖到1000本,你们中国诗人的日子比我们好过得多。”顾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省诗歌学会会长马新朝在青海诗歌节上曾与顾彬有一面之缘。他说,中国诗人受西方诗歌影响很深,喜欢用西方的观点、技巧写诗,逐渐丧失了中国诗人的身份。对此,3位来自欧洲的学者认为,身份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创作纯粹的文学,是否能让读者倾听到超越人间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