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谈《诗刊》
a,《诗刊》对民间和草根的关注一如既往,诗歌本来就应该在民间,诗人在写诗的状态下和情绪下,才是诗人。日常生活中肉眼凡胎为人妻为人父母,泥土一把青草一棵,任何一个诗人、编辑都必须如此。有一个全国诗歌调查说,中国新诗旧诗作者加起来150万人,这个数字我认为不重要,但《诗刊》如果真有150万订户的话,我反而就担心了。诗歌是钻石,不可能人人拥有,它本身具有贵族性,在中国《诗刊》有5万订数是正常数字,理想是10万。现在上下半月刊加起来接近4万。 诗坛调查是统计局、史学家、社会学家要做的,《诗刊》只想把《诗刊》编好,让读者满意,让诗人满意,对历史负责。把编辑部放到民间,说得很好,今天把大家请来评刊,你们此时此刻就是《诗刊》编辑部的人,你们的意见就要进入我们的编辑思想甚至编辑流程。关于抢作品而非等作品的问题。 1957年时《诗刊》居天子脚下皇城根底,毛泽东主席亲自回信支持创办,又是臧克家主编,出身高贵,号召力强,当时是洛阳纸贵的刊物。而今天,我写了首诗我谁都不管,就放到博客上微博上,同样是一种发表。这种作品我们在抢,我们的编辑,很大的一个工作量就是看诗歌网站和诗人博客,很多作品我们挑中的时候根本不会通知你,从网上摘下来发了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诗刊》有出版署给的通行证,编辑要有责任,网络只管传播不管判断,而我们《诗刊》既要负责传播,更要负责对其美学意义、诗学意义进行判断,网上抢作品就是一种判断。此外,向名诗人约稿也是抢作品。当然也必须等作品,我们的编辑一共就十多个人,全国诗人那么多,编辑盯诗人肯定盯不过来,但只要我们编得好,种好了枝繁叶茂春意盎然的梧桐树,真的不怕凤凰不来。 关于包容性,大家从刊物上可以看到,无论象.. [详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