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震谈《诗刊》
a,《诗刊》对民间和草根的关注一如既往,诗歌本来就应该在民间,诗人在写诗的状态下和情绪下,才是诗人。日常生活中肉眼凡胎为人妻为人父母,泥土一把青草一棵,任何一个诗人、编辑都必须如此。有一个全国诗歌调查说,中国新诗旧诗作者加起来150万人,这个数字我认为不重要,但《诗刊》如果真有150万订户的话,我反而就担心了。诗歌是钻石,不可能人人拥有,它本身具有贵族性,在中国《诗刊》有5万订数是正常数字,理想是10万。现在上下半月刊加起来接近4万。 诗坛调查是统计局、史学家、社会学家要做的,《诗刊》只想把《诗刊》编好,让读者满意,让诗人满意,对历史负责。把编辑部放到民间,说得很好,今天把大家请来评刊,你们此时此刻就是《诗刊》编辑部的人,你们的意见就要进入我们的编辑思想甚至编辑流程。关于抢作品而非等作品的问题。 1957年时《诗刊》居天子脚下皇城根底,毛泽东主席亲自回信支持创办,又是臧克家主编,出身高贵,号召力强,当时是洛阳纸贵的刊物。而今天,我写了首诗我谁都不管,就放到博客上微博上,同样是一种发表。这种作品我们在抢,我们的编辑,很大的一个工作量就是看诗歌网站和诗人博客,很多作品我们挑中的时候根本不会通知你,从网上摘下来发了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诗刊》有出版署给的通行证,编辑要有责任,网络只管传播不管判断,而我们《诗刊》既要负责传播,更要负责对其美学意义、诗学意义进行判断,网上抢作品就是一种判断。此外,向名诗人约稿也是抢作品。当然也必须等作品,我们的编辑一共就十多个人,全国诗人那么多,编辑盯诗人肯定盯不过来,但只要我们编得好,种好了枝繁叶茂春意盎然的梧桐树,真的不怕凤凰不来。 关于包容性,大家从刊物上可以看到,无论象征、超现实、乡土、现代、后现代,我们都可以包容,《诗刊》是海,深水鱼浅水鱼滩涂鱼都可以生存。 《诗刊》的作者群如此庞大,我们不可能专门编给乡土诗人或者学院派看,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在《诗刊》上找到喜欢的作品。这是这些年来我们一贯的主张、方针和践行的纪律。现在的《诗刊》,老诗人少了,青年诗人多了,说句大不敬的话这是正常的编辑方针。老有人说《诗刊》怎么还是老面孔,这样的人不用理他,因为他根本不看《诗刊》。尤其下半月刊,全是青年诗人。关于处理稿子速度的问题,我们人数少,确实没法给你十天回话,正常的编辑流程就是45天。装帧设计一直是有问题的,不理想,但是目前没有找到更好的。每月评刊是非常好的建议,比如在四月评三月,请读者来说说喜欢和不喜欢的诗,如果评为某期最好的作品,给责编一点奖励,评为最不喜欢最歪的作品,给点惩罚。当然给惩罚要从我开始,因为是我签发的。
b, 《诗刊》和地方诗群的联系确实做得不好,但一直在做,真正把地方上的诗人都组织起来共同推进是《诗刊》的愿望,但也存在许多困难,经费、时间都是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上一期大学生诗歌的评论,我们采取了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诗剧确实是中西方都比较重视的诗歌品种,但是当下从事诗剧创作的人不多,优秀的更少。散文诗也是如此。最痛心疾首的事,真的没有在当下发现有《野草》那般动人心魄揪人心疼的散文诗。我们有散文诗栏目,原计划两个月开一次,但确实开不起来,滥情、伪抒情太多。当下的散文诗教育很不好,诗写到一定程度才敢写散文诗,它需要更大的结构能力、叙事能力,而当下诗人的结构能力一般没问题,叙事能力则较弱,一个没有叙事能力的人去写散文诗,肯定是空架子。没有细节,写那些红红的花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不是诗。散文诗这两年我一直在注意这个现象,适当时候有这样的精力,确实可以集合在一起,搞出那么几组具有表率作用的正一正诗风。但是目前属于筹想状态、等待状态。我们是诚挚地敞开心怀的。当下的诗歌理论也是贫弱的。这和大环境有关,《诗刊》也有责任,“诗学广场”栏目经常等米下锅等不到,不得不停一期,或者滥竽充数一期。 诗歌的本质,不应为发表而写,要自由释放自己的情感,一有目的性,就会掺假、做作。 写诗的困惑,不是今天的主题,不过你的网友说得很正确。写诗,不像公安局发个逮捕证或者居民证,写诗的时候自己的情感泄露和真理的判断与法律的判决截然不同,任何一首诗、任何一个诗人,不一定要在一首诗里给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伦理判断,让事物自己说话就对了。打造网络平台,让民间理论家说话,我们一直在做,“茶座”栏目的网上评刊活动,网友响应热烈,说好的说坏的,我们都发。不管骂多凶,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说的是我们正在操作的一件事情,也欢迎大家到《诗刊》博客上评刊。
c, 写歌词也不算离开诗歌,诗最初也是拿来唱的。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写歌词的就分出去了。《词刊》可以一个人只发三首,但《诗刊》不行。《诗刊》不是精品屋,它是各类诗人各种写法都要展现的一个平台。一个诗人的展示,就应该十几二十首重点推荐、全面展示,把他的优点缺点都暴露出来。不管他是新人还是老人,不管他现在创作状态怎么样。说到给业余作者、无名诗人留位置,你好好读读《诗刊》就知道,每期不知名的诗人占60%以上,下半月90%以上都是无名诗人,除了“双子星座”稍微成熟,其它全是。上半月的“短歌”,选的是那些成组发还不够成型,但有几首还比较精粹的诗人。读《诗刊》,对你写歌词会有裨益。 你已经把我们心思猜透了。“发现”所发的作品,肯定不是非常完美精粹的作品,这个栏目选诗的原则:抒情方式和语言结构的方式,具有当下的典型性,同时具有可说性,身上必须有青年作者成长中必然会带有的那些问题,优点明显,缺点也在优点的阴影中。太完美,反方就没有话说。我们每期都在找具有可说性、典型性的诗人。编辑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编辑把稿子放在这里,已经是一种态度。《诗刊》有编辑手记的只有一个栏目,就是“视点”,因为这个栏目所发的都是接近盖棺定论的诗人。 /整理-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