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解读(之十二)
关于春天的委婉曲调
——读林海蓓《春天的文字》
【原诗】
春天的文字
春天,我问你是否收到了那些文字
那些在春晨写给春夜的文字
春天化身为翠鸟
啾啾着不再有多余的言语
我不知那些文字是否被拼读
那些正在远离春天的文字
那些怀念春天的文字
那些被年华润泽过的文字
我不知春天是否看懂了那些文字
那些并不精致的文字
那些甚至有许多不得要领
词不达意的文字
它们简单透明 也许还很愚笨
它们从一个个黎明黄昏 深夜
排着队做着梦匆忙或从容地赶来
它们沉默胆怯 忐忑
却在寻找能够读懂它们的眼睛
(选自《青年文学》2010年8月号)
【杨志学解读】
这是一首主题看似明确却又相当婉曲的诗。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心里有春天的人写给春天的一首诗。按诗的题目所示,这首诗既可以看作关于春天的文字,也可以看作写给春天的文字。实际上两种含义在这首诗里都有。“春天的文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诗里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意象和暗藏的心境、情境转换,使诗充满了神秘和张力。当然,这“春天的文字”可以是语言、文字、色彩,也可以是韶华、生命、理想,还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不管隐喻、指代什么,似乎都有道理,也都比较恰当。可见诗的空间是开阔的,意蕴是丰厚的。作者的表达给人带来了很大的想象和转换空间。确实,一首好的现代诗,应尽可能避免单一向度,而调动各种方式和手段打开诗的多重向度。关于此诗的思路,我们似可做这样一种理解:诗人从直接叩问春天是否收到人间赠送的“万物”开始,到“万物”都在“寻找能够读懂它们的眼睛”收束,体现了诗人构思上的匠心。而其感受的细腻、体悟的深刻和表达的熟稔,都呈现在诗的表达之中了,也让读者领略到了。
电梯里的人生
——读刘畅《电梯》
【原诗】
电 梯
上上下下进进出出
有人按住1有人按住了10
无论到达哪个楼层
还得回到1
有人一脚踩空
有人被关在里面体会了黑暗
这时候你真的需要上帝
你的声音喊得很大,1层之下无人听见
上帝不接手机
身边的男人陪你喊
你们抱成了1
你们一起喊,使劲喊——
电梯打开后
你和那个男人带着苏醒后的喜悦
各自走开
(选自《诗刊》2010年10月“青春诗会”专号)
【杨志学解读】
这是一首生活化、口语化的诗,也是可以让人轻松一刻的诙谐诗。搭乘电梯,是现代城市生活中大量的人几乎天天要经历的。电梯是高楼大厦的组成部分,也已内化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首诗以乘电梯为观照对象,表现了现代城市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的一面。电梯里可以暂时黑暗,可以发生一些事情。有时会上错楼层,有时会抱错人。遭遇电梯故障时,“你真的需要上帝”,而“上帝不接手机”。此时“身边的男人”会帮助你,“你们抱成了1”;而当光明重现,你们又“各自走开”。这是荒诞的,也是真实的。不一定是爱情,但属生命的本能。借助电梯,你可以轻松到达一定的楼层高度,但“无论到达哪个楼层/还得回到1”。诗人借乘坐电梯的体验,表达对人生奔波与追求的一种概括。
追忆、怀念、对比
——读林秀美《快乐子弹》
【原诗】
快乐子弹
不,孩子
妈妈的童年,没有电视机
没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
没有溜冰鞋和游戏机
你弹的钢琴你敲的爵士鼓
妈妈也只是在电影里看过
不,孩子,妈妈的童年
有风吹不散的笑声
长板凳垫成的跷跷板
颠簸着上上下下的惊喜
外公十里外,从修车店央求来了旧轮胎
那用旧轮胎做成的秋千
和你的梦想飞得一样高
是的,我的童年
是从时间缝隙里溢出的欢笑
是躲不过的一颗颗快乐子弹
呼呼作响,不停地发射
犹如这如期而来的
六月阳光
(选自《诗刊》2010年6月号上半月刊)
【杨志学解读】
这首表现童年的诗,有着较好的切入角度和可读性。首先是“快乐子弹”这一中心意象的新颖与恰当。这是一个比喻性意象,以子弹比快乐,充满动感,说明快乐来得快,有很好的爆发力,痛快淋漓,且可以“不停地发射”,如不绝如缕的“六月阳光”。其次是对比的视角。诗里写了“孩子”和“妈妈”两代人的童年,自然形成对比。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孩子”的童年拥有电器、乐器和各种玩具,但快乐程度未必与此成正比。“妈妈”的童年虽然物质匮乏,只有“长板凳垫成的跷跷板”和“旧轮胎做成的秋千”,但有着“风吹不散的笑声”,那荡起的秋千与“梦想飞得一样高”。这种对比是令人反思的。此外,通过“妈妈”的童年,又带出了另一个人,即孩子的外公(妈妈的父亲),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有三代人生活的影子。“妈妈”是此诗的中心点,她的一头连着自己的孩子,另一头连着自己的父亲。写妈妈的童年是更主要的,“快乐子弹”便是形容妈妈的童年。妈妈的童年越是快乐,便越是在妈妈心头涌起对制造快乐的人——孩子的外公的深切怀念之情。我们也不禁想问:已往童年时代的那种单纯的快乐,还能再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