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位诗人、作家、评论家、教授、文学博士、学者对陈树照作品评论摘录-河南诗人网
现在是: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凌晨好! 登录 | 注册 | 进入商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主 编: 杨炳麟
编 委: 谢  冕 杨匡汉
  吴思敬
韩作荣
  叶延滨 唐晓渡
  陆  健 程光炜
 
马新朝
耿占春
  商  震 杨炳麟
  杨志学 赵  勇
  杨晓民 何向阳
  (按年龄长者为先)
首 页 中原诗群 空间·网刊 中国诗歌馆 诗歌现场 中国诗歌社区 名家肖像 诗书画苑 网上书店
卖 场 理事广场 在线阅读 诗歌讲堂 高 端 对 话 窗 外 档 案 诗词园地
 
         诗  讯
更多>>
 
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1月18~19日在郑州隆重召开详情>>
    
欢迎订阅《河南诗人》诗刊 11-30
刘震云当选河南省文联主席 11-21
在中国作协十届四次全委.. 11-20
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第.. 11-7
“首届国际青春诗会——.. 10-22
马龙闪散文集《黑白杂俎.. 10-22
邢建设诗集《淡菊如烟》.. 10-22
陈讲一主编《古典听风杯.. 10-22
 
        诗 广 告
更多>>

 
         诗 讯

35位诗人、作家、评论家、教授、文学博士、学者对陈树照作品评论摘录

0

2018/3/10 11:16:24丨责任编辑:后台管理员丨浏览:(1809)

4b4a647fh9419eaf2305a&690_副本.jpg

    陈树照(1964、2——),河南光山县人,中国新乡土诗歌重要代表。迄今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选刊》《诗林》《绿风》等近百类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件并多次获奖。诗歌入选古今中外《感动大学生100首诗歌》《天下阅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中国诗典》《2008年最适合中学生诗选》《中国当代诗歌导读》等几十种版本及各类诗歌年鉴。主要著作有诗集《邂逅阳光》《梦在江南》《露水打湿的村庄》《远方》《空城》等多部。诗论《左岸诗话》,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收新疆》(合著),结集(入选各种版本)出版60余部。曾出席第21届青春诗会,首届《十月》诗会。2014年获得徐志摩微诗奖。2016年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

    另创作歌曲《这就是你》《你是我的妻》等40余首。其中《你是我的妻》(马伟营演唱),在《中华演出网》单曲点击率近千万人次,现居佳木斯。


35位诗人、作家、评论家、文学博士、学者、读者对陈树照作品评论摘录:


    1、陈树照深刻揭示了人类在掘取自然的同时,面临的矛盾、冲突、迷茫、困惑以及最终仍要回归自然等诸多问题。正是这种立足于自己乡村的本真根性体验,还原出真实的呼之欲出的令人为之伤痛的生活场景,才获得了一种长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母亲缀扣子时刺痛心口的颤悸。同时,以一种独特的“慢”或朴质拙沉的雕塑感,将俗常生活营造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沉痛感受和惊心动魄的境界,把汗水和泪水谱写成牧歌式的乡村史。


——霍俊明(著名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


    2、 陈树照的诗歌善于关照的是天上地下,宇宙人间,体现出诗人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考深度与广度,诗句的安排很像散文里总分式结构段的处理。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诗意脉络的把握得恰如其分,从一个很广阔的视角,宏观地审视了创作与审美的关系,你不得不随他一起跳跃,一颗真实的诗心会感动另一个心,他诗歌里的那种耐心,对大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品味与洞察,是那么的雅致,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绵延,蕴涵深刻有味。


——解非(评论家、《品鉴•中国当代诗人档案》主编)


    3、陈树照是一名有着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开阔的审美追求的诗人。他的写作以乡村叙事作为起点,同时经受了现代意识的浸染,因而指向人类的真善美之统一,显得清新、淳朴、丰富而幽深。在具体的写作上,他还善于戡探语言的矿藏,破解词的奥秘,在音义之间找到了理想的结合点,为沉思插上了声音的翅膀,因此,使得作品特别耐人咀嚼。


——汪剑钊(著名翻译家、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4、 乡村经验并非树照诗歌唯一的出发点,但却是他精神的还乡。他的诗想和语言维系在由故乡而延伸到异乡乃至宇宙的文本之中,这种天然的原动力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远景和近景,想象和记忆被他感性的诗句引领着穿越历史与时空,向着诗意的远方和无限挻进。


——田原(著名旅日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教授)


    5、从黑土地上走出来的诗人陈树照,其诗歌书写也呈现出相对应的特点:质朴,平易,真实,自然,关注日常,接通地气,善于从日常生活细节当中与自然风景深处挖掘与汲取朴拙厚重的诗意,并努力将诗意的呈现与人性的探索相融合。简言之,陈树照的诗歌文本初 看上去有些平淡无奇,但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阅读,则常常可从其风格质朴的外表之下,领略到一种触动人心的独特审美感染力量。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秘书长、文学博士、评论家)


    6、陈树照的诗具有陶渊明的心境,泰戈尔的情怀。他喜欢陶渊明式的生活,热爱自然,对乡土有着无尽的眷恋,甚至把那份热爱给予了乡野,用拥抱肆无忌惮的泼撒情感。因此,作品极具乡土味道,纯朴而绵长,亲切而生动。他把自己放到尘嚣之外自然之界,无尽的放开自己,这是他诗歌获得自然元气的所在。而他独特的诗风与神韵,清流般地默默的流淌,释放出山涧野鹤般息壤,与紫气漂飞到我们面前。


——中岛(著名诗人、评论家《诗参考》主编)


    7、陈树照的这组诗,从初选到复选到编稿,我至少读了三四遍了,其中写嫂子的诗,每读一遍都让我眼含泪水。真情的力量感人至深,这里不用我多说,读者自有评判。《在莲江口》等诗,则在朴素中多了一些淡淡的抒情成分,控制得当,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大解(著名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8、读陈树照的诗,脑海里总浮现出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在功利的雾霾中坚守近乎洁癖的灵魂,在错综复杂的诗坛里固守对诗歌的一腔热忱,在远方的寂静里蓄力叙写迷人的孤独,他的坦然与平和时时冲荡着我的视线。综观陈树照的诗作,能见他自觉排除外物纷扰,尤其是功利的眩惑,他竭力保持虚空明净,胸纳真我的精神状态,着力于心宇的烛照和对现实世界那些污浊的清场。《菊花开了》对爱情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图解,《请替我把小兽看好》不加掩饰的自省与坦荡,《芦花吹白落霞》那份与自然同眠及天人合一的心仪慕求,都是包举大情怀,有为而担当之作。陈树照那份与自然同眠及天人合一的心仪慕求,都是包举大情怀,有为而担当之作。他寂静的诗意矜持和灵魂诉求,是人生的另一种最高贵的修炼。


——芦苇岸(著名诗人、评论家、《中国诗人》杂志编委)


    9、我读诗的经历很悲惨,从胡适等人开始,味同嚼蜡。后来一头撞到了‘现代派’怀里,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开始怀疑自己的知识储备,很伤自尊。遂不再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陈树照。当时稍稍地晕了一会。眼泪花花的。震撼!感动!诗歌原来还可以这么写!开始搜集陈树照所有的诗歌。读。在场。他是如此地抵近生活,在表达时却又是一种如此的疏远。叙述,白描,几个比喻。但这恰恰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像雪,他只是提供了足够的厚度。足够的坡度。足够的长度。然后,把生活本身举到了足够的高度。滑翔、飞流直下,用生活自己产生的能量——撞击你!让我们迎刃大片倒伏……”


——散步的蜗牛(百度博客一位陌生的新疆普通读者)


    10、陈树照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新乡土诗歌佳作,犹如故园屋顶上缓缓飘散的炊烟,燃尽烟柳般的乡愁;又像雪地上的月色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温婉和细致。在诗人的世界里,永远是露水打湿的村庄,叮咚的雨花渐起涟漪的池塘,雪色芦花点染的暮色和秋意,响着鸡鸣的早晨和传来犬吠的树林,亮着橘黄盏灯的农家篱笆小院,散发着木头潮湿气味的皎洁夜色,犁铧翻开鱼鳞状新鲜的泥土, 雪野里闪动着光艳的刺梅果,充满豆香和花香的陈左湾小村。故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成为诗人陈树照视野下永不凋谢的风景和心灵寄予的“后花园”。他是一位天然地迷恋乡土故园的嘹亮号手。他所构筑的诗歌范畴,抒情方略和展现的题材更多地源于血脉相承的故园,诗人血液中的基因链条和记忆深处的褶皱地带永远回荡着来自北中国最纯正的风声和幽怨散淡的乡音。在诗人陈树照的眼里,故园里飘散的炊烟和散落的白雪永远是心头上燃烧的一缕乡愁,月光下闪着泪光的杯盏。


——张静波(著名诗人)


    11、陈树照的诗歌从家乡出发,然后慢慢辐射,抵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一种有根的写作。它扎根于承担了太多的泥土,并忠实于生长的规律,把生命瞬间的颤栗、疼痛与幸福吟唱出来,给那片土地,也给自己的心灵。在他的情感版图上,没有地域的界限,也没有气候的划分,所有的价值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辽阔的感动与深沉的感恩。他是大地的赤子,是大爱的领受者与吟唱者。


——辛泊平(著名诗人、评论家)


    12、陈树照的诗歌表达比较质朴,直接进入事物本身,是及物的,具体的。比如嫂子、大哥、父亲、母亲、祖父,还有大哥的女儿。这些人有的已经逝去,但他们在作者生活中留下的时间却从来不曾离开,被作者紧紧地抱在怀里。他就像一棵植根扎实的大树,在北方屹然挺立,坚持在场,最大程度地深入生活。他的诗歌不玄妙,而是直面生活本身,从而让我们顺利地看到他的内心,看到他这些质朴的感情对生命、对自然、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和时间的拷问,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


——江耶(著名诗人、评论家)


    13、在陈树照的整体创作中,“嫂子”组诗,包括一些写父亲、母亲一系列写亲情的诗作,是一种特殊的抒情类型。这一类叙事色彩很重的抒情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事”的因素填充了抒情的空间,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具有了一种个人化的“贴近”效果,使其“生命处境”的真实性在叙事的寄托中能够确切地显示出来。因为关乎乡土情怀,他的这些诗散发着浓郁的泥土味儿,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平易性,贴近生活实在,贴近心灵本真。尤其是他这类诗歌中所描述的乡村底层人物的生活情状,是来自他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的亲历,是一个诗人灵魂苦难跋涉的写真。他的这类诗歌之所以感人,就是诗的悲剧性情怀中饱含着充分的人性觉悟,是他离开故乡的土地之后而对其深怀悲悯忆念的赤子之情。在《故土》这首诗中,陈树照表达了这样的乡土情愫:
    在陈树照的诗歌中,“柳树岛”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地名,诗人的许多情感的抒写,都与这个名字有关。在诗人有关柳树岛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柳树岛不仅是诗人亲历生活风景优美的江心岛,也是诗人对当下这种物欲横流、名利膨胀、科技进步带来环境恶化等社会现象的忧患意识拷问的“诗歌左岸”。更是诗人带着爱情逃离的世外桃源,同时也是诗人追寻的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人与神灵和谐一统的大爱的精神家园。


—— 邢海珍(著名诗人、教授、评论家)


    14、陈树照的诗歌能在时间和岁月的熔炉里,经受住持久的冶炼,高温和淬火,即使再久远的未来,也能依然流芳。他怀揣着一颗悲悯的诗心,把平凡人生里的伟大和感动,竟能如此清晰,真实地呈现,让我们跟随他的诗歌一起去忏悔,一起走进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与事,去体验和反思,书写他对生活的态度。


——安澜(著名诗人)


    15、陈树照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诗歌理念,诗歌理论支持和辐射出他对中国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况味,以及很多触及到生命深层的诗作,更能呈现出他热爱自然万物生灵和追求天地人神自然一统世界的另一面。


——张无为(著名诗人、教授、诗评家、)


    16、陈树照的诗歌对于世界的隐秘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感知力,并且试图进一步地深入。他坚持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把生命和生活赐予他的内在力量,从复杂中退回简单,从生活中退回内心。而他简单的写作,可以更真诚地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回到原点的写作,可以使他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王彦明(著名诗人、评论家、《天津诗人》主编)


    17、陈树照是一个风格坚定的实践者,也是一个充满生命质感的诗人。在那种朴素而优美的意境和扎扎实实的生活土壤背后,可以以“诗如其人”的方式猜测:憨厚,老实,率真,直接……极有可能是陈树照性格气质中的核心部分。作为一位有目的追求的诗人,他常把内心火热的情感潜藏于平淡无奇的诗句中,在那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述中,我们已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发现一首好诗就在眼前。从诗歌应有的艺术层次来看,陈树照的诗与生活平行甚至低于生活,但那种生机勃勃、感人至深的效果又提升了其诗歌的生活。这一极具“连锁反应”的“陈年往事”正是陈树照诗歌的魅力所在。陈树照诗歌的整体特征,是从生活及其记忆中滑向诗歌的“左岸”;所有简单、平常的意象选择都在成为诗的内在整体中产生令人惊讶的感动;那些存留于乡土、村庄的自然布景,比如季节和风,总不免一些悲凉的色调,这种颇具沧桑甚或死亡的场景,使其在回归本源和土地的过程中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 张立群(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教授、《中国诗人》责编)


    18、陈树照用诗歌铺设了人类的最后归途,回到故乡,回到乡情,回到自然,回到人性真善美,在现实与时空中抗争和呐喊。他诗歌的烛光,也是他的路,这条诗路,是为他灵心准备的。 从这条朴素的路出发,我看见的是一条倒退的路,或者是一种倒退行路方式。很显然,在诗意的建筑中,这条倒退的路不是一座日益浮华和更新的城市,也不是众生面具横陈欲望横流的城市,更不是众生丧魂落魄、形骸踽踽独行的城市。这些貌似向前的事物在疯狂的欲望引导下,乘着科技和理性之飞矢,如燃烧的慧星般迅速驰入了无边的黑暗。我们要去哪里?路的尽头就是路的尽头,人类已走向了人类的黄昏,在路上会有多少证词和执烛者?


——杨勇(著名诗人、小说家)


    19、陈树照的诗歌比常人更胜一筹的是:其诗歌语言平中见奇,看似不动声色,却直抵读者内心。其语言的穿透力,远非那些貌似激情澎湃类似朗诵诗的诗作可比,它不靠那种所谓的声情并茂的喷青文字或铿锵有致的音调和韵律打动读者。那些诗只能在阅读的当时调动读者的情绪,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然而,其感动也就随着阅读的结束而复归平静。陈树照的诗同样饱含深情,但他不是那种表象的号淘哭诉,而是内心深处的倾情泣诉。声嘶力竭的哭喊之声只能是重重地砸在耳鼓,娓娓道来的心曲才能直达心灵深处,那弥漫开来的悲切氛围缓缓地四散扩展,并紧紧地将读者笼罩,那密不透风的氛围饱含伤痛的元素,并慢慢地却执着地浸入读者体内,且直抵心脏。陈树照诗歌的阅读效果,除了心灵的强烈震撼,还是震撼。


——赵历法(著名诗人、诗评家)


    20、陈树照怀着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对家乡山水一草一木的卷恋之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乡土抒情诗。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踏实而厚道,贴近生活饱含激情,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朴素而意境瑰丽,行文流畅的乡土风格。且平淡中见新奇,淡泊中见深意。或如一章音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经常使用一些大别山地方性极强的发音和词组来表示一桩事情,一种意象,作倾向性表达。他的诗体现了一种本能的梦想在大自然中的张力。现实的酷烈,使他的激情冲天;生活的坎坷,练就了他早立志早当家的家贫志不短的骨气,使他对乡土更充满了热爱。他的皮肤闪耀着大自然明亮的颜色,印证着大别山峰峦的魅力和高山湖泊的倩影。当家乡的黑土地触动了他那根诗的灵感的神经时,他便会感到林莽的鹿群和豹子在他宽广的胸怀中奔跑和嘶鸣,连野草也会在他的腋窝里抖动着如斑鸠样的翅翼。当你靠近他,能听见他心腹上的叶丛伴随着山风呼啸。


——李学斌(著名诗人、《文艺报》记者)


    21、陈树照热爱诗歌,热爱家乡,更热爱祖国和把他培养成才的伟大的党;在他的笔下阳光、泥土、枫叶和麦地都富于了深刻的意象。他常顶着毛牛细雨,徜徉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体味着原野的清爽、咀嚼着混土的芳香;他常常站在历史的翅翼下,吮吸着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放、杜甫的深邃、李清照的细腻;他的诗歌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讲究每一句诗的意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且涉猎广泛,饱含着诗情画意。


——谷占江(作家、《佳木斯日报》副刊编辑)


    22、陈树照写的蚯蚓是渺小的,它的一生都是在地底下度过的,它虽然“细软无骨”,但是却能够“从一种黑暗进入另一种黑暗”,除了一种柔韧的力量,它还凭借着一种坚定的信念穿越黑暗。即使面临着命运的打击,也能够顽强地生长。它的精神让我们想起生活中有许多默默无闻而又意志顽强的人。


——韩惊鸣(新浪博客普通读者)


    23、陈树照的《百年之后》书写的是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犹如清晨的阳光是如此静好,每每读到总是让人忍不住想站在窗前去迎接,像在等待接受一场洗礼。树叶也是滴水的新鲜,仿若薄荷香,露水落在脸上,那凉意沁人心肺,清沏的警醒。是的,这一切已经足够美好,足够给一颗细腻的心灵以沉醉。诗者忍不住闭上了眼睛,枝头,那下雨似的鸟鸣,是生命难以抑制的欢跳。这是自然的,景物也罢,声音也罢,诗者的语言更是自然舒展的,丝毫不紧仄,不隐匿,不做作,就这样摊开的一片画面,就像新鲜的茶瓣漾在水里,缓缓地舒展开了。


——幽幽(诗人)


    24、 陈树照的诗歌正如他一直生活在松花江边,深知松花江如星星一样古老,人在时间长河里,不过像眼前的雪花般瞬间消失。这种时间的擦伤,岁月的刀痕,生命的贯性,始终贯穿陈树照的诗歌创作,也是构成他诗歌疼痛悲悯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这首《在江边》小诗以淡淡的笔墨、质朴的语言、清纯的韵味,渲染成一幅风雪寒江夜的水墨小品,处处弥漫着人在旅途的沧桑与悲怀。


——春水(诗人)


    25、陈树照老师在参悟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上,又有了全新的突破,而这个收获,是其本性智慧之光的发出而已,首先,其突破了自我,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界限,把对落日的感怀,由原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剧审美层次,冲脱出来,又有新的境界开拓。落日于山水,是凭借云霞的功德力才得以混沌一片,恢复原始洪荒的景色,而此景的绘出,又是以诗人灵感的到来为契机,才得以成就的。这就是陈树照老师“破迷开悟”的佛、菩萨的大乘境界。这是诗人看得破,放得下的情怀,沟通了天地,才使得诗人继续吟咏出:“松花江这架昼夜不停的大滚梯/仿佛连通着天堂和地狱”。人类要反思,这是陈树照老师的禅定中同体大悲意识的觉醒,也是对广大凡夫俗子的教化。而重要的问题就在于知错、改错,在此基础上是知恩、感恩、报恩。勇于接受公正的审判,就是懂得了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亡罪灭两俱空”。


—— 蓝冰塔居士(诗人、佛教居士)


    26、陈树照的诗就是从心灵出发,在生活常态中直指现实,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直接,清晰,准确,有力量,但力量不是用夸张、喷薄、充沛、雕琢的句子写出来的,而是把它们深深隐藏在背后,把空间留给读者去想像,在不经意的“陷阱”里让读者“陷入”进去,觉得一首好诗就在眼前。陈树照的诗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是因为他有自己切身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诗歌语言的修养和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陈树照诗歌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话语,体现着诗人独特的创造精神、独特的艺术个性。


——杨新涯(著名诗人、教授、评论家)


    27、陈树照从个人命运出发,介入当下生活,关注身边事件,在场感非常强烈。他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生活,对日常的现实个别现象和细节着力描写,追求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的真实,苍凉刻骨,有着最为真实感人的生命疼痛,这种诗气势磅礴,开阔刚强,冲击力大,容易勾起人们对诸多亲情友情的联想和反思,一扫当下诗歌的萎靡之气,对一些诗人技术主义写作倾向是一种无声的反拨,也是对当前《星星》等一些诗歌刊物提倡的诗歌回到“非常现实”的土地上来的最好实践。


—— 洋 滔(著名诗人、教授、评论家)


    28、在陈树照诗歌的字里行间里,我们清晰的看到,他的“精神自救”就是把自己内心对故乡的情感植入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以“故乡”为情感出口,书写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第二故乡的无限热爱,从中彰显诗人对故乡的理性认知、经验体验和情感归依。这些原生态的乡土呈现,正是诗人精神还乡的最好佐证。他把对故土的眷恋转化为“还乡”记忆,使“还乡”成为承载情感与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为诗人书写的理由和栖息诗意的寄托。


—— 佘正斌(著名军族诗人、诗论家)


    29、翻读树照的这组诗,犹如进入了一个蒙太奇世界。诗人也仿佛是一个演技出众的演员,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着决不雷同的角色。一会儿是乡路上那个披着黎明去上学的少年,一会儿是开车送儿子上学的父亲;一会儿是沉浸在甜蜜初恋中的回忆者,一会儿是都市森冷的见证人;一会儿是渴望赤裸身心的呐喊者,一会儿是那条眷恋着莲儿的小虫……而难能可贵的是,树照之丰厚,并非来自第二手材料,并非简单的叙述,而是来源于客观的真实,来自于自身心路的里程,来自于生活的无尽地砥砺。所以,树照无须无病呻吟,无须照猫画虎,完全优游地、自在地于情于感、是与非、今与昨、人与物之间转换、想象、感慨,表现出一位诗人思想厚重和诗心的醇厚。


——朱春龙(小说家、电视编导)


    30、陈树照的诗歌始终把握情感的脉线,几乎所有作品都散发着炽热情感的力量,从他最初的嫂子系列,到现在对土地和爱情的迷恋,每一个词语浸染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通篇营造着催人泪腺的气氛。悲悯情怀是一个诗人的可贵品德,在目睹底层生活的艰辛之后,陈树照的角度是由高往下的,立场是由外向内的,这样说并不影响他真实的态度。


——苏历铭(著名诗人、银行投资家、华文诗歌奖获得者)


    31、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日报副刊当编辑,在众多的自然来稿中:“一个背酒葫芦的汉子/两腿沾满泥/跌跌撞撞走来/惊飞了秧田里的野鸭……”这些极具画面感、质朴穿透力极强的诗句瞬间把我击中。从此我记住了那个身着军装,浓眉大眼,个头不高,说话带点南方口音的陈树照,记住了那些鲜活呼之欲出的诗句。这种以细节感动入诗的写法,让陈树照成为诗坛的异类。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中国古典的传统白描,让他与众多青春激昂空洞口号式的诗歌区别开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耳目以新。


——吕品(赫哲族民俗学者、《佳木斯日报》副刊编辑)


    32、陈树照的诗最具独创性的是诗人提出了“小兽”这一概念,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丰富的心理体验,诗人巧妙地把一种博大无形的思维内核,转化为具体有形的“小兽”,集中涵盖了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梦想、追求、欲望……等等的精神向度。“小兽”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时刻变化着的、非静止的概念,又是与诗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互动联系的意象。诗人通过活泼可爱的、也可能是调皮淘气恶作剧的“小兽”这一形象,高度集中概括了诗人内心深处灵魂的发展状态,不得不佩服诗人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读过诗人的很多作品都是以自然俗常的景物构建诗意,感觉亲切热忱又贴近寻常生活,每每细品又不乏深奥广博之意境,从而达到以小见阔、由表及里、意在言外的诗歌艺术效果。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诗句,总能令读者心生敬畏和感动;总能让人净化日渐浮躁的灵魂,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宁静。


——韩杰(诗评家、佳木斯大学医院教授)


    33、陈树照在火车的嘶鸣中喁喁私语,纵发联想,生发感慨。陈树照隐忍的语言赋予诗歌轰隆隆的声响,“当火车再次前行/我却无法安睡/我一边数点窗外隐现的星星/一边在想人类与万物的命运(陈树照《火车》)”,这如“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川端康成《雪国》)”同工异曲,寂静的夜,火车上的诗人的感受,徘徊在《岁月》龙江诗歌专号佳木斯站,《雪国》主人公的恍惚再次来临,三者的内在联系,交由神秘诗歌,浩瀚文学。自言自语是诗人的好习惯,陈树照的一系列火车(《火车》、《我多想变成一只鸟》和《夜行火车》)是一座联接自我意识和万物意识的桥梁。诗人在变幻的桥上行走,爱默生说思考就是行动,行走的诗人已经走了很远,还会走的更远。


——晴宝儿(诗人)


    34、陈树照的诗歌就像他的人一样,看似毛糙,实则沉稳、有序,可谓动中见其静,静中能闻其声,总会给人留下海上起波澜,海底稳如山,开阔、净美、豁达、平和、干练、磊落、不设防线之至深、至美之感。 他的诗门与心门都是敞开的,仿佛永远也不会关闭;任何读者都会通过他质朴的诗歌语言引入到他的心像世界,且能从他的心灵深处感受或带走那些令人疼痛的苦难和感恩的元素,它们会像源泉一样不断地注入他的诗歌,使他的诗歌给人留下疼痛、感恩、直接、在场、自然、朴素的诗写印象。


——河山(诗人)


    35、陈树照这个和海子同龄的诗人在诗歌形式上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不是吟咏和高歌,而是诉说和描摹。语言看似缺少刚性,却不乏韧性,充满了伸缩自如的张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营造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沉痛感受,虽然经过了认真的打磨,却看不出刻意锤炼的痕迹,流水无形而又隐藏着光芒。和海子血脉鼓胀的高蹈相比,陈树照是冷静的,虽然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却没有多余的枝杈影响主干向高处和深处的延伸,正如他诗里的蚯蚓,柔软无骨,却有着惊人的挖掘能力和生命力。与当下那些不死不活故作高深的诗歌相比,无疑是一股清凉的泉水,通透,明亮,清淡而又五味俱全。他谙熟当今一切花里胡哨的流行技艺,却弃之不用。在人们向前冲锋的时候,及时停下来,望望远方,看看天空和道路。这是一种大清醒必然带来的大俗大雅。关心一下自身的存在,以及身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而不是大而无当的整个世界或人类的存在,从小处着眼,也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悲悯。在别人裸露身体的时候,裸露灵魂分泌出液体并打湿别一个灵魂,即使不着一字,悟到这些也就完全足够了,当那必然来临的死亡真的到来,也就不算什么了。
    陈树照的爱情诗和被江水围起来的柳树一样,是自由里面剔掉了纷繁过后的宁静,是肉体的必须和灵魂的流淌,充满活力而又纯粹,俗而不艳,色而不淫,完全和这一方爱情水融为一体,其中包括肉体和灵魂。这爱情美的仿佛在天上,或在梦里,其实是人间的爱情岛,酷似《诗经》里的爱情故事。陈树照与雪有关的诗,不是借助外物关照自身,毋宁说这些雪就是来自灵魂本身。而雪中的事物由于雪的参与,美的更美,纯的更纯,连丑恶也被映衬和突显出来,也许只有寒冷才能让这些灵魂的分泌物纯粹干净起来。诗如其人,那些因善而来的痛,只有在悲天悯人的诗人心中才能开出圣洁的花朵。而当今那些所谓的大师,他们的诗看似无懈可击,我却窥察到了灵魂的漏洞。给美好的事物增添光芒,这些水的精灵,灵魂的花朵,虽然在北方是习常的事物,在陈树照的诗里,天使一般降落下来,现出了新意。


  ——伟钟(著名诗人、诗评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诗刊    人民文学网    河南作家网    河南文化网    大河文业网    河南诗词网    中国诗歌网    中国诗刊社    人民网    诗歌报    央视网    作家网    文学报    腾讯网    新浪网    中华诗词网    诗林    中国书协网    中国文艺网    北方文学网    天津诗人网    北京诗人网    中国诗文网    左岸读书网    新诗代    诗生活    中青网    文艺报    中诗网    大豫网    光明网    扬子江诗刊    诗潮    绿风诗刊社    搜狐读书网    华语诗歌网    中国诗人网    当代诗词网    古代诗词网    中华诗词网    诗选刊    冰心网    文心社    小说界    诗中国    国学网    中文网    江南杂志社    山花    河南文艺网    百花文艺网    敦煌诗刊社    华语文学网    中国文苑网    红豆杂志社    诗词歌赋网    榕树下    大众网    中原网    新华网    商都网    中青网    学术网    星星诗刊网    半岛    诗词名句网    诗词吾爱网    中原诗词网    南方周末网    中国摄影网    外国文学网    中国文学网    古诗词    古诗文    文学乐    十月刊    搜韵网    读者网    意林网   
 

咨询热线:0371—66267916   66268398   66267915  合作联系关于河南诗人客服中心访客留言站长信箱关注我们 

河南诗人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网站声明

电子信箱:henanshiren@126.com

 河南诗人 2008-2017 (Henan Poet) 郑州市金水路99号建达大厦6D座 

豫ICP备12011436号-3   豫ICP备12011436号-2   豫ICP备12011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