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南诗人》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2015/7/24 17:30:47丨责任编辑:后台管理员丨浏览:(1107)
2015年5月18日下午,首届《河南诗人》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建国饭店兰花厅举行,除程光炜先生尚在来郑途中,杨晓民先生因事不能到会以外,《河南诗人》其他编委如谢冕、杨匡汉、吴思敬、韩作荣、唐晓渡、耿占春、商震、何向阳、杨志学、陆健、马新朝等十余位诗歌界大家以及《河南诗人》主编、编委杨炳麟悉数出席会议。众位大家对《河南诗人》创办两年来一直秉持的“在场”写作、和谐包容的大诗歌观等办刊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对其未来一年的办刊方向发表了积极建言。原河南省文联主席南丁、河南诗歌学会执行会长高金光、河南诗歌学会副会长艺辛、大河文业公司副总刘絮冰、《河南诗人》主编助理纪梅、编辑部主任归晓丽以及部分编辑列席了会议。
会议现场一
会议现场二
艺辛 高金光 杨炳麟 刘絮冰 归晓丽
《河南诗人》主编、编委杨炳麟先生首先向各位编委汇报了《河南诗人》在过去一年里的发展情况:除了坚持既往的办刊方针和编选栏目以外,听取去年“《河南诗人》创办一周年座谈会暨首届河南诗人联谊会”上一些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河南诗人》特别增加了一个栏目:档案,即选取河南现代诗坛上写作颇有影响的、构筑了当下河南诗人的“近传统”的河南籍诗人,如徐玉诺先生、于赓虞先生、苏金伞先生等等,尽最大努力去查找收集、整理他们的创作年表,选取经典诗歌,并配发相应的评论文章……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他们的创造情况,以让当下的河南诗人更为了解河南诗歌传统。
杨炳麟主编真诚地强调说,自从去年《河南诗人》创办一周年座谈会后邀请了诸位老师出任《河南诗人》编委,我们“整个心理上对我们自己的期许越来越高,因为这个编委会的规模和阵容不论是在河南还是国内都为稀见。《河南诗人》若办不好的话,有点对不住咱们这些编委们。”
左起:吴思敬 谢冕 杨匡汉
谢冕 刘絮冰
谢冕先生会前曾与大河文业副总刘絮冰交换过意见,对《河南诗人》以及大河文业公司有了更多了解,所以他开场就说:其实杨炳麟领导的是一个企业,他还领导了一个文化梯队。他用企业来培养文化,特别是诗歌。我知道,这个团队,既是企业的团队,又是诗歌的团队。他们的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身兼二职。并且他们现在已逐渐做得很专业了,举“窗外”来说,纪梅和刘絮冰来做,这个我不希望间断,一个挨一个做下去。我跟刘絮冰做了了解,她说做这个很累,要花很多时间,要读很多书,要找好多资料。一般的企业是没有做这个的。而杨炳麟这个团队是企业做好了,诗歌也做了。他们现在这个模式就很特别。一方面是企业的高管,一方面是诗歌的编辑、研究者,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些人认为,有钱就可以。其实光有钱还不够。业余的干专业的事,而且能出成果,确实很不容易。我能提的意见就是,持之以恒一直做下去,累就累点,希望能一直做下去,出成果。杨炳麟的卷首,是非常尖锐的、把握脉络的及时的短论,非常好,我也希望一直做下去,这也是成果。
…………
另外,就现在刊物来讲,刊物很厚重,编辑上的风格和味道,非常独特和地道。就刊物比较而言,既严肃又活泼,既有很深的内涵,又有很深的可读性。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来做诗刊的情况。……而且企业和诗歌的关系越来越明晰。刊物办好了,队伍也锻炼出来了。就是说雅俗共赏,我希望能够做到。
这个刊物今年发表诗歌的水平比去年要好了。我现在不满意的地方——是对所有的刊物都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要能够推出一些非常好的,非常突出的作品。这个编辑有责任。我很欣慰,明年要比今年更好。杨炳麟重视理论,《诗刊》之前就没有重视理论。商震任执行主编后把理论提上来了,所以在这儿特别表扬他一下。(大家都笑)
何向阳 吴思敬 谢冕 杨匡汉 韩作荣
韩作荣先生曾长期担任《人民文学》主编、编委,可谓办刊专家。他首先肯定《河南诗人》“是河南籍的诗人的作品的大展示。一个省有一个刊物集中展示一个地方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他也提出建议:“每一期把过去的现在的诗人的最好的作品拿出来,这很好,但有时候没有那么多好诗。我就想,每一期当中最好都有一两个有震撼力的作品,我们河南有很多诗人水平相当高,而且在其他地方发的也比较多。怎么把这么多人最好的作品拿出来,甚至拿出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版面拿出发他最好的,过去时最好的,怎么样突出他的代表作,把他最好的诗作拿出来,把他的新作拿出来,然后就重点推,发评论,集中发出来。……我赞成突出几个有分量的作者,然后理论上再加强。每一期有重点,把他排个队,一年能拿出6个有分量的人就不少了。”
谢冕 杨匡汉
杨匡汉先生首先总结《河南诗人》的模式为“官方支持、企业运作、乡党给力”。
涉及到栏目与内容,杨匡汉先生肯定了“卷首”、“档案”、“窗外”、“红粉茶楼”以及“新诗讲堂”等栏目办得“都不错”,他建议“可以考虑抓一点既是河南的,又是全国的热点的、难点的也是河南诗歌所涉及的问题,搞一次笔谈,访几个人,做成篇幅不长而且有想法的短论”。另外,杨老师也提议“我们现在的新诗怎么和中西传统现代衔接起来。比如说诗歌想象力的问题,文学超越性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很多很多,但是真正能经过时间淘洗的实在很少。包括这几期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诗歌的文学超越性问题没有体现出来。另外,比如说痖弦这些在海外的中原诗人我们怎么和他们来一次诗歌的对话,就哪些话题,比如说诗歌大众化问题。…… ”
何向阳 吴思敬 谢冕
吴思敬先生希望《河南诗人》在编辑思想上“应该有一种更深刻的历史使命感,设想到50年以后,我们留下的东西能不能在诗歌史上、文学史上给读者留下什么。而不单单是给作者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阵地”。吴先生还建议编辑的眼睛多“盯住河南诗歌的苗子,把眼光放在青年诗人身上。对河南诗界未来的发展要起到作用。
何向阳 吴思敬
何向阳女士首先说她比较喜欢看“卷首”:“觉得很好,亦诗亦文”。她特别谈到栏目“档案”,说“档案”把河南的近现代的大家都挖掘了出来,像徐玉诺、苏金伞、于庚虞,可能以后还有青勃、陈雨门等一系列的人,这样“档案”以后就可以出一本集子。她建议说“档案”中关于诗人的评论“可以做得再细致一点,比如出自哪里,应加注释、出处。争取把它做成资料文献”。
何向阳老师建议《河南诗人》也多关注“新时期的档案”: 因为“70年代尤其是1978年之后,新诗又一次崛起,那么河南诗坛、河南诗人里头其实我们可以推出很多人,我们能不能把现场在座的像马新朝、艺辛、高金光、陆健以及蓝蓝等很多诗人也推出来,因为他们也为河南诗歌做着贡献。……”
耿占春 唐晓渡 马新朝
唐晓渡先生特别举例艾略特于1922年创办的文学评论刊物《标准》来强调作为一个刊物,“应该想着它怎么样是配得上诗的”。比如封面设计的朴素,诗歌的力量和质量,诗歌所蕴含的理智、精神和穿透力……
在内容上,唐晓渡先生建议《河南诗人》应更加有所突出,“有节奏感”。每个栏目不一定每期都上,可以随机变化。
耿占春先生则提议“档案”中诗人的创作年表可以做得再细致一些。
南丁 杨志学 陆健
杨志学先生主要谈到《河南诗人》的栏目名称与内容:“‘窗外’很有学术含量;‘诗歌表情’可以做成很有活力的或是做成雕像式的大师级的;‘时代诗颂‘似乎不太抢眼,名称看能否调整一下;‘红粉茶楼’很好,特色非常突出。……其实民刊可以更尖锐一些,个性更鲜明一些。每个栏目都是一个品牌……”
杨志学 陆健
陆健先生提出《河南诗人》“要做自己的品牌”。“《河南诗人》已有一个较好的品牌,”他说,“再做就是怎么做别人没有的内容,风格。刚才谢老师也讲到了咱们不同于别人的一些特点,另外《河南诗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豫籍在外的诗人,如在海外的痖弦先生,我们着眼于这个特色做这品牌,我觉得这个可以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