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大善无声

在中原沃土上,在竞争激烈的商海圈里,总是能看到这样一个人:繁忙地频频出现在谈判桌上,或参政议政会议中,他谈吐严谨、风度儒雅。闲下来时,他懂得放空自己,不为名利所累,多年来潜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吟诗弄墨,笔耕不辍。这个人就是美国河南总商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中亨集团董事长翟金城先生。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翟金城,郑州人,1950年10月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邙山脚下,炎黄二帝故里的大河村。自幼家贫,于古都商城学府完成学业,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喜欢书法、诗词创作。才情加勤奋让他在中原大地上很快声名鹊起,人们称它为“奇才老总”。他的创作既有风骨血色,又手法非凡,不为尘世的名利所累,没有文场的“流行病”。诗词朴实明快、朗朗上口,却又立意深远。无名仕派头、不充当精英之角色、很低调、谦诚可学,以其凝重高雅的性情为人为文为企。随着深厚的阅历、伴着创作的拐杖、在方寸格子里精耕雕琢,创作出泼洒大气磅礴、气势逼人、大河气派、刚柔相济、通体宽博而悠长的幅幅书法画卷,观后给人以知识性、美学性、灵感性的交融和美的享受,令人精神超拔。深感翟先生的精神、气质、才华、人品、美感均融于其创作之中。
他与笔者说:自幼长在黄河岸边,时常站在礁崖上,观逆水行舟,倾听黄河中那纤夫的吼喊,常灵感大发诗情汹涌,这种激情多源于生活。翟金城豪迈的才情的确与环境熏陶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读书和向善是母亲的叮嘱
我们去采访翟先生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画室里挥毫泼墨,一幅刚写好的“诚善鸿福”墨迹还未干,在洁白的宣纸上闪着隐隐的光华。他的画室很简单,一盆兰花,几幅山水,有种超然世外的淡泊感。翟先生不愿意面对镜头,他说他不愿意被报道和关注,他的家风就是低调和向善。的确在网上鲜有对于他做慈善的报道,但是他的朋友透漏给我们,翟先生曾经资助的20多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如今这些人都已经成人成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所成就。
翟金城在非典入侵后,想方设法想把下属企业生产的200台泰润牌臭氧消毒灭菌机捐赠给一线的医院和学校。他对记者说:“我是省政协常委,我有责任把中国人自己的专利产品回报给社会,以尽绵薄之力。” 现在每年他仍然和政府机构一起关注扶贫和慈善事业,默默捐款,不留姓名。
提及这样,翟先生依然一脸的从容和淡定,他说他们祖上就很推崇“积德行善”,做善事不留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翟金城初中毕业之后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兄妹年纪都小,他白天要和父母一起劳动挣工分,晚上在母亲的要求下坚持读书,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必须要读书”。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伴着年少的翟金城度过了那段看似灰暗的日子,也让他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没有迷失自己,这也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创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郑州大学。
有人说你以为你的苦难和你的痛苦,害惨了你,可你却不知道,那可能恰是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翟金城在年少时所经历的贫穷和困难,所有关于苦难的经历,恰恰成了他的使命,这些让他更能理解遭受苦难的人的心情。于是他不停的做慈善和关注政府扶贫,虽然从他的嘴里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么多年来他做了多少好事,资助了多少贫困学生,但是这种做善事不留名,低调谦和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如今的每个人去学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声色犬马的名利场和幽静的方寸画室之间来去自如的转换,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到心灵的落脚点。
大善无色,大善无形,大善无声
翟先生对于“大善”的理解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据见过翟先生儿女的人说,他的子女个个谦谦有礼,低调谦和,并且和翟先生一样在背后默默做着慈善,不求名不求利。他说他的太太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孩子得了重病急需要钱治疗,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马上连住院费都交不上了。他太太立刻拿着5万块钱到医院里,扔下钱就走。孩子的家人要她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日后拜谢和报答,谁知翟太太快步逃一样地就离开了。他如今讲笑话一样的将这件事儿讲给我们听,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这个家庭对于善良的最好诠释。
真正的美德原来是人性最本源的品质,而真正能将此付诸行动,终生不移,是多么难得。更加难得是把这种终生的身体力行视为本分,这也许就是真正的人格高尚,大善之人吧。
翟金城在常人眼里已经是特别成功的商界精英,但他的家庭和普通人一样充满温暖,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因为事业的繁忙就忽略了孩子和妻子。在孩子眼里他是一个温和的父亲,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体贴的爱人。他说无论多晚回来,他的妻子都会给他留一盏灯,每次走到门口,看到楼上那一盏为他亮起来的灯,他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他知道家里有人在等他归来。他的儿子只要在家,都会为晚归的他打来一盆洗脚水,为他洗去一身的疲惫。每当这个时候,翟先生都会觉得特别放松,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虽然少但是异常珍贵。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翟金城虽然已经在美国发展多年,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原每年举行的拜祖大典他都会参加,心系故乡的他不仅带着寻根问祖的赤子之心,还与美国商会的15人同行,“我们希望在郑州多走走,多看看,能有好的项目投资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翟金城说:“虽然远在大洋彼岸,但是时空距离隔不断我对家乡越来越深切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无法忘记自己的故乡中原。无论何时对于家乡的发展都会尽绵薄之力。”
文章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