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杞国晁氏六旬翁,
八辈谪宗尽务农。
半路出家迷翅目,
一心入定画螽虫。
识崇神技作师长,
道法自然为大黉。
滴汗洗颜观动势,
呵冰化墨刻毫绒。
春夏秋冬全季练,
分时日月数年功。
更疑壁挂屋中叫,
毕竞庭园草间声。
风扯白宣迟旋落,
鸡追彩蝈速啄冲。
昔日画圣吴道子,
今朝农民马良称。
晁景祥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画家,可他笔下的蝈蝈却是活灵活现、形态逼真。在当地曾经发生过这样的趣闻:晁景祥的画挂在墙上,溜进房间觅食的老母鸡跳着狠啄画中的蝈蝈,原来,它将画中的蝈蝈当成了真蝈蝈。
晁景祥1945年出生在杞县西寨乡季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喜爱蝈蝈,常常和伙伴们一起到田间捉蝈蝈……上学后有了美术课,他便想用画笔把蝈蝈画下来。虽然当时还不懂得画技画法,他却知道把小蝈蝈的千姿百态画在纸上,画出了形态各异的蝈蝈。
因家境贫寒,晁景祥初中没毕业便回家务农了,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蝈蝈梦”。为了能买上画笔、纸和颜料,他经常起早贪黑下地割草,晒干后去卖钱。为了画好蝈蝈,他经常到田间观察蝈蝈的生活习性、动作、神韵、姿态。酷暑盛夏,庄稼地里热得像蒸笼,且蚊虫叮咬,疼痒难忍,但他全然不顾,而是专心致志地观察蝈蝈的形神体态,一招一式,临走时再捉几只带回家里,仔细观察。为了掌握蝈蝈的生活习性,他经常冒着高温骑上自行车前往50多公里外的兰考县黄河滩区进行实地观察。困了,在水里冲个澡;饿了,到农户家讨个干馍。可一到夜间,他的精神头便来了。拿上手电,一个蝈蝈一个蝈蝈地观察。凭着这种执著,晁景祥逐渐掌握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说起蝈蝈,晁景祥总是如数家珍:蝈蝈有眼睛,却没有眼皮;脸上没有鼻子,靠肚子上的气孔出气。天气越热,它叫得越厉害。早晨蝈蝈在草丛中歇息,中午在草秆中间,夜间则爬到草秆的顶部。他对蝈蝈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熟悉蝈蝈的人都知道这种动物不易过冬。冬天来临后,晁景祥就将蝈蝈装进葫芦里,然后放在怀里或被窝里增加温度,让其安全过冬。
几十年不懈追求,晁景祥终成大器。1992年,他精心创作的《百蝈图》一鸣惊人,107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蝈蝈或嬉戏亲昵或蹦跳厮杀,充满着勃勃生机,被专程前来采访的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称为“中华一绝”,这幅《百蝈图》也被一位收藏家以两万元买走,一时间,这位农民画家成了新闻人物。省美协前主席王威教授说他的作品“观察入微,笔意生动”。著名花鸟画家祁惠民先生赞誉他“写于精妙处,同于白石先生”。如今的晁景祥以自己扎实的功底被河南省花鸟画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豫东地区名副其实的“蝈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