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火种
听邻居原爷讲父亲是牛把式的那年我已四岁记事了
父亲一把好手
把生产队的一对牤牛养得又肥又壮
队长、生产队的保管都伸出大拇指 一一魁首
于是,父亲就有了去驻马店拉盐的差事
打点铺盖、锅、碗和一把母亲擀好的红薯黄豆面条
老屋离拉盐的地三百多里
去时拉的是生产队仓库的苞谷
大牛车堆得老高
爷爷拄着用杨槐树枝子修的拐棍送行
小娃小娃,爷爷一喊我就把麦秸秆编的草墩塞在了爷爷的屁股下
再用火石点燃好的高粱葶子火种
把旱烟袋点上
爷爷深深的抽一口长长地把烟雾吐向仓库
一脸的惬意
牛,看到烟火气
吧哒吧哒的走了
盐比黄金贵
在父亲眼里,乡情比盐贵
烧 汤
那个年代精神生活丰富
父亲是大队曲剧团的,会抬轿的轿夫
苞谷换盐两不找钱
完成了生产队交给的任务父亲高兴
一路走来一路唱
《下陈州》《包青天》《屠夫状元》……
自己唱来自己听
夜色越来越浓
父亲错过了确山“小延安”竹沟的休憩地
看到路旁一汪水
父亲想有水就可做饭
支锅弄柴煮面
烧晚汤
饭后一袋烟是父亲伺候牲口伺候出来的习惯
烟袋锅的一明一暗
照出水塘上的绿浮子,父亲仔细闻了一下
是生产队高温积肥的粪坑
父亲吐了一口烟卷
没月亮的日子星星在哪儿
父亲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长路漫漫,努力赶路
相信相信的力量
大把式
父亲被冠以“大把式”的名号
是十里八乡有名的
父亲高大威猛心又善良
割麦垛麦垛打窝扠碾场起场扬麦样样好把手
更重要的是犁地斜耙摇耧耩地样样精通
定下种量不稀不稠塞下指头
适时种麦走上限
父亲没有文化
当然不知道南阳盆地东经112℃北纬32℃适宜弱春性早熟品种
那时候种宛7107后来改良宛麦18郑麦35
但父亲精通一个理,高产
稳产就能保证温饱
生产队老百姓就能喂饱肚皮
孩子们才能有机会再喂脑袋
原爷还偷偷的告诉我一个小秘密,父亲的烟瘾大
牛歇得了晌、干得欢
一头牛就是生产队的命根
抽烟的人心软知道心疼牲口更知道心疼人
父亲没有读过《道德经》却是最好的经书
群众乐意,队长更喜欢
原爷说,启明星亮喂牲口不急促
牛悠然的吃草
父亲啧啧啧的吸烟
牛吃的饱吃的好
犁够一墒了
牛哐铛哐铛倒沫反绉
父亲躺在地山沟里望着天空抓一把鸟鸣吞云吐雾
为“大把式”唱着赞歌
蓝天白云就是最大的财富
老烟筋
分得了自留地
父亲有了种烟的专利权和所有权
第一年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
一亩四分九一点不留全部种上旱叶片
整地起垄移栽
锄草打杈采摘凉晒
每个环节比喂养儿孙都上心
烟片一下子够吸五年
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队撤了组也散了
父亲分了一头牛半具牛套
但,父亲种烟的意志更坚了
5亩一炕一下种10亩
大把式学会了科学种田
选品种从NC89到中烟85
地力从烟喜钾肥到测量土壤元素
天窗地龙使的顺溜
三段式烘烤信手拈来
出炕分拣都是中三级别以上的上等品
现代用上了电子烘烤技术炕
那年,父亲一下子种了300多亩
从种到收到分级到交烟站到送复烤厂
一条龙服务
父亲抽着旱烟袋
不过烟斗里的旱烟片早已换成了自产的做华子的原料
真正实现了老烟筋烟雾袅袅
艰辛而又浪漫的一生
复归于云
父亲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六十八个春秋
生于黄土
执着于黄土
更执着于养烟喂烟浪漫于烟
父亲是通情达理的
当得知农村户口也要火化时
父亲坦然笑笑
最后遗言,别忘了把我的旱烟袋埋脚头
西岗的火化厂太热
父亲的那股清烟
从地上钻到地下再到天空
复归于云
天空中飞翔了一只鸟
我深深的知道
那是父亲一袋烟的浪漫
作者简介:李海轩,男、笔名水的哲学。《诗文化》特邀诗人、签约作家。16岁就读南阳三师时开始发表诗歌,生活是诗,诗是生活,我喜欢蚂蚁走过石头的声音。曾先后在《唐河消息》《石柱山》《南阳晚报》《南阳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网》《当代诗选》《诗歌中国》《河南诗人》《红烛作家文学》《雷池诗社》《中原文化纵横》《诗文化》《大风歌文学》《兰苑文学》《特区文学》《奔流》《家庭生活指南》等报刊杂志公众平台发表诗歌散文400余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