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待久了,每天上班、下班的忙乱,总在重复,缺点新鲜。事久生疾,实属必然。常会在本该优雅出场的的地方技穷难堪,此时此刻的身心啊,不免多了些茫然。
一直以来,总打算把心灵像孩子一样宠爱着。最恰当的方式可能是把他放归到大自然:城市和乡村相联,高楼换作山川,街道变了溪涧。
或许心灵确实是个小孩子,准确地说,是那种天真童趣乃人性使然。因为,到了大自然的人们会自觉搁置忧烦,再浓的愁云都会一一消散,正所谓:青山绿水入心田,会当一笑尽开颜。
心灵是个经不住追问和考究的概念,它是人的三观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的信仰的关照点。就像世间的动物和植物,飞鸟翱翔在蓝天,百花迎着阳光舒展。自由是基于灵动的源泉,灵动是自由的活泼生发和体现。在城市里,生活的五味瓶时有被无意打翻,心灵的平潭也会突然被搅乱。或许这些灵性的光辉最能在大自然中得以重现,至情至性的灵魂经受山水的洗礼会得以最快沉淀。
城市里有很多出身乡村的寻梦者,他们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籍贯,这里有为之奋斗付出青春的明天,这里承载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漂泊者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会从老家到城市移迁,或者赚了点钱回归故土得个圆满。无论怎样,会比其他人更多辛酸,更多难言,尤其是那种离乡而不得常归的揪心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难以去坚守属于乡村原野的大自然和无法追寻心灵原乡的那种无力感。
知道自己出生的地方,是很容易把身体安放。而心灵在哪里可以找到倚仗,需要一个久长的过程去寻访,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回归“原乡”。大自然能把万物都安置得妥当,一颗小小的心灵总该有属于它的一方天堂。走着,走着,人们会发现越来越想以自己最喜欢最乐意的方式去活着,不是在人生天平的“得到”一端不断加重砝码,而是如何消除这个天平,让心灵在无所谓得失的环境里洒脱安然。或许,让心灵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一员是最好的答案。
原本,大自然之于心灵,既是来处,又是归处。草木虫鱼是他的伙伴,阳光雨露自始至终都会慷慨把他们浇灌。这也许关乎信仰,这里深藏着真实、美好和良善。这是世界本来的模样,给生灵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给他们灵感和极致的忘我体验,也是他们创造和生生不息的源泉。那东海的拍岸涛声、海南的椰树风情、黄山的劲拔青松、青藏高原的空灵明静,哪个不是活生生的精彩纷呈,气卷长空,意透霄汉?人们对此欣赏和赞叹,而自身的创造并不逊色于大自然,那飞船探索宇宙空间、蛟龙号深海下潜、机器人智能替换、地球村日渐实现,每一项都会改地换天。这是万物的本性和特点,创造和发展会让我们活的更好,走的更远。
没有到达不了的故乡,尤其对心灵而言。那么,创造和构建就是她的归宿和落脚点。这种“在路上”的“创造感”,将会使灵魂无限充实丰满,尤其跟大自然的创造者们在一起,更是灵感不断,身心舒展。最终自己会发自然之力,得自然之助,展现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让一瞬成为永恒,万年变了短暂。
或许,在当下城市的生活,日常去工作,周末来旅行,这种直接而浅显的分配和要恰当地带心灵去一个地方,城市的打拼者若能带着基于信仰之上的心灵而往,想来,应该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