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作者轩窗空对月应是我曾在一个集团公司打工时,一个不认识的同事。
知道轩窗空对月这么婉约网名,确是通过她的古风作品认识的。一直以来,只知道她的古风很有韵味,新诗,真是难得一见。
昨天在“光州诗歌协会群”里发现了她新作《听,谷雨已经来临》,细读之后让我理解了一位老诗友的感叹:“女人,天生的就是诗人”。
或许轩窗空对月写新诗的时间并不长,也或许她一直在写,独自芬芳着,今天才让新诗跃出墙外。
从她这首《听,谷雨已经来临》短短的五节诗里,我们可以感到她有着一颗至诚的诗心和对艺术上的敏感。
或许正是凭着这份热诚、敏感和善于吸收的能力,她借助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将古风融入现代诗歌里,让读者的视野为之一亮。不难看出,在她的新诗里有着诸多古风古韵的元素,也还带着许多古风的艺术渗入,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她钟爱着古典文学,在柴米油盐与诗词曲赋之间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喧嚣的尘世,在寂寞的子夜,为自己寻找一方精神的圣土。
作者在开头写到:“不是花期太短/是你/许给春天的诺言/太轻”,轩窗空对月的诗在写法上很真率,也很自由,她没有划地为牢,她的这首的诗是“有感而发”的文字。她把某种情愫的厚重,轻轻地、轻轻地浮在纸上,她把所要表达的意象化为诗句,短短的几行,总有让我们喜悦、甚至惊讶的东西蕴积在文字之外。
关于借桃花来直抒情怀的,诗人都会有不同的抒怀方式,轩窗空对月借桃花入诗,却也颇有新意,“桃花渐老,脸颊渐瘦/那大片大片的嫣红/十里芬芳的等候/渐行渐远”,诗人们轻巧的借十里桃花,展开奇异灵动的想象,而此节的结尾就不同寻常,让故事与奇缘“渐行渐远”,读罢却道是“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再看:“琴声弹奏着流年/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期盼/在婉约着谁的双眼/惊艳了谁的字里行间”,诗人且行且吟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是一种期盼,是吟咏,是噙泪之吟,是泣血之咏。
明净的夜阑人静,一个人临窗而坐着,或轻抚琴弦,或闲书一卷,赏之有味。轩窗也许是她的精神的窗口,明月也许是她希望的寄托。轩窗对明月,自是一番情怀,轩窗对空月应是一种婉约的痛感,这种疼痛感自然有它合理存在的原由。
轩窗是近景,是实体它是真实存在的,空月是远景,是浩渺它是深邃的;有痛,就有思,有深痛,就有彻思,有不解的痛楚,就有不懈的追问。惟有伟大的诗性才享有大自然之尊位,我们才感受到了作者的追问“惊艳了谁的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与轩窗与空月的对话。
没有对生与死和生活中那些无形之物的切肤之痛,是写不出这样的诗的。我赞赏这样的诗,语言的精湛正好与感受的尖锐相称。“听,谷雨已经来临/采一朵桃花酿酒吧/和着那年的红豆/在春水桥头/把往昔安葬” 。谷雨时节,采桃花酿酒杯,作者把这种试图切进生活本质的努力,又一次的体现在她的诗中。轩窗空对月把人们熟悉的“谷雨”、“桃花”、“浊酒”、“红豆”、“小桥”等意象巧妙地安排有字里行间,透出了轩窗空对月作为一个诗人对文字的高度敏感,同时,凸献出了她自己的“轩窗岂能空对月”努力与追求。
流年是的长满青苔的昨天,雨湿的青阶,亦可湿了流年 。经由这样的想象,便有了一份出奇的美丽,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文字之外的魅力所在。很显然,诗人在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现代诗技法”技巧,把古风古韵与现代诗的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看“只为/ 你给的欢喜太小心/雨湿青阶/亦可湿了流年”当然,如何达到一种化境,也许还需要时日。
曾经我在主持诗歌临屏诗赛有时候,有位诗友说过:“诗歌,首先是骨子里的,其次,才是可以谈文字的”。一个人若没有深刻的诗之信仰,即使你可能施展了一些非常规文辞的磨皮美化,但这样的美化多是浅陋的,还是不如还原到一张白纸的那样清爽。
通读全篇,《听,谷雨已经来临》的行文一气呵成,文字轻巧灵动,已彰显了她自己的标签,也是其作品之美的分外彰显,也是这首诗给我的美学印象。
附作者原文:
《听,谷雨已经来临》
文/轩窗空对月
不是花期太短
是你
许给春天的诺言
太轻
桃花渐老,脸颊渐瘦
那大片大片的嫣红
十里芬芳的等候
渐行渐远
琴声弹奏着流年
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期盼
在婉约着谁的双眼
惊艳了谁的字里行间
听,谷雨已经来临
采一朵桃花酿酒吧
和着那年的红豆
在春水桥头
把往昔安葬
只为
你给的欢喜太小心
雨湿青阶
亦可湿了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