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又会惹恼一片片。不过只是博人眼球而已。
看到这几天诸君对于平水韵,中华新韵的争鸣,个个憋足了红脖颈,想在鼻孔里维护自己的声音,我噗嗤一笑。
试想想,你在做学生时候写出自己第一首诗,是否知道世界上有平水韵或中华新韵,反正我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不影响我当初写诗,当然质量是谈不上的,但这毕竟是写诗,凭着感觉写。
这就证明了诗是先于韵的理论的。有了诗的自发的实践,紧随其后有了对诗韵的认识和研究。写诗的人不一定非得背会韵书,《诗经》里面的风部的原创者,大概是连文字都不认识的,但这不妨碍他们把自己心灵抒发出来,在口头流传,让识字的人记录下来了。
韵是声音的一种客观存在,从心灵里边自发流淌出来的自然就是好诗。后来的对于诗歌押韵的要求,只不过是一些人的爱好而已。不按照一些人挖空心思制定的近体诗格律和词牌,照样可以写诗词,比如现代的歌词,不也很好嘛。也就是说,押韵脚只不过是诗的其中一种形式,并不是诗的全部。
以是否押韵评定是否是诗,这是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把眼界局限在格律诗的狭隘天地。中国汉语言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七篇没有押韵的诗,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祭祀诗那可是与神灵的对话,是不可亵渎的,但却没有韵的位置。可见中华先祖创诗之初,便就给无韵诗留下了一小块地盘,许可其存在。
诗是一种意,人或事物流露出的情态,绝不是韵,韵最大能够让诗意(人或事物的情态)更好的表达罢了。韵如同人的胆囊,如果生出了胆结石,引发诗的痛苦,就要动手术切除。
呵呵,争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