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杨炳麟《秋路》读后感-李天明-河南诗人网
现在是: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凌晨好! 登录 | 注册 | 进入商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主 编: 杨炳麟
编 委: 谢  冕 杨匡汉
  吴思敬
韩作荣
  叶延滨 唐晓渡
  陆  健 程光炜
 
马新朝
耿占春
  商  震 杨炳麟
  杨志学 赵  勇
  杨晓民 何向阳
  (按年龄长者为先)
首 页 中原诗群 空间·网刊 中国诗歌馆 诗歌现场 中国诗歌社区 名家肖像 诗书画苑 网上书店
卖 场 理事广场 在线阅读 诗歌讲堂 高 端 对 话 窗 外 档 案 诗词园地
 
        诗人简介
姓    名:  李天明
性    别:  男
笔    名:  
发表作品:  82
赠送礼物:  赠 送
 
        诗人网刊
更多>>
第一百零六期
第一百零五期
第一百零四期
第一百零三期
第一百零二期
第一百零一期
第一百期
第九十九期
第九十八期
第九十七期
第九十六期
第九十五期
 
          新诗
 
         诗评·杨炳麟《秋路》读后感
             作者:李天明 | 2016/6/2 13:04:16 | 浏览:619

0

 
   秋路
---杨炳麟
一块一块的青石板  
踩得滑溜,滑溜 
门前去渡口 
曲曲折折两排弯树 
叶子落净 
不知落在哪片秋雨里 

下霜的早春 
有条红头绳丢在路边 
最后那片叶子掉下 
砸到秋阳正面,有些凝重 
路显得旷远 
远得看不见航行的货船
 2016-6-2 8:19:43

    意识是物质(客观事物)的形式,意识同时是语言文字构建的各种体裁题材作品形式的内容。同样的物质(客观事物),反映在不同个体头脑中会形成相同的意识,也会形成不同的意识。这些相同或不同的意识,又可以通过相同或不同的各种语言文字形式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出来,在社会的个体中传播,作用于个体及社会意识,通过意识又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所以从内容与形式这一对哲学范畴来考量,意识兼有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性。这条深秋里的一条路径,在物理学家的意识里,可能是力的结果,在数学家的意识里,可能是路程的计算,走完这条路需要多少时间,在经济学家的意识里,可能是筑路的成本,在政治家的意识里,可能是该不该走这条路,有什么影响及后果,在小说家的意识里,可能是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不同形象的人物,发生了多少曲曲折折的人间故事,在画家的意识里,可能是一幅构景极佳的背景,在诗人的意识里,可能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愫,一种瞬间的人生感悟和思考,而在不同的诗人意识里,认识感知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在诗人杨炳麟笔下,这条深秋里的路径上“一块一块的青石板”,让各色人等“踩得滑溜,滑溜”,读者可以联想到,自从这条路开辟以来的历朝历代怀揣各种梦想的上路者,他们往返于此岸的“渡口”,他们在此岸的人生像“曲曲折折两排弯树 ,叶子落净 ”,作为生命个体,他们的灵魂的彼岸“不知落在哪片秋雨里 ”,彼岸让生命的个体有巨大的无知感,彼岸是天堂么?彼岸是地狱么?但是作为社会历史又需要塑造出一个个美好的彼岸,才能引导人类做幸福的前行。农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节气以后不会下雪,谷雨节气以后不会下霜。”可见早春是会下霜的。“下霜的早春 ,有条红头绳丢在路边 ”,这种朦胧性象征主义的笔法,让读者充满了联想和期待。于人事,“早春”可以象征未成熟的少男少女,“下霜的早春”,可以象征一种挫折,一种磨炼,“红头绳”可以象征少女,也可以象征一切人间美好的事物和梦想。个体的人生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磨砺中走向秋天,成熟了,但面临的是“最后那片叶子掉下”的结局,终究要离开“曲曲折折两排弯树 ,不知落在哪片秋雨里 ”。也许这又是一个人间美丽的爱情故事,一对少男少女由相爱到相弃,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老了之后,曾经的少女像“秋叶”一样陨落,爱情之重“砸到”曾经的少男现在已经老成“秋阳”的人面前,老人心情凝重,老人的人生之路“显得旷远”,“远得看不见航行的货船”,“航行的货船”就像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各种风吹浪打太阳照耀,已经模糊不清,我们也可以联想到社会的发展轨迹,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事业,他们的事业在历史的视野中都会“显得旷远”,除了由文人书写的或正直或歪曲的文字留下点踪迹外,都会像这条“秋路”一样,“路显得旷远 ,远得看不见航行的货船”。象征主义的笔法具有朦胧美,“秋路”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曾经的社会理想的幻灭,不破不立,老的“叶子”砸下,新的“叶子”应运而生,新生的少男少女们又会走出新的“秋路”,人类在继承和毁灭中前进。

上一篇  春天的况味(外两首)

下一篇  成都批判


2016/6/2 14:52:24
  美诗美评,赞!
李继增 [跟评]
2016/6/2 15:08:14
  问好诗友。该诗凝练含蓄委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是诗歌的三种主要表现方式。这是一首用象征主义写就的佳作,体现了时代的变迁。“有条红头绳丢在路边 ”,这难道不是我们那代人的红色年华么?
李天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上一页
 
        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诗刊    人民文学网    河南作家网    河南文化网    大河文业网    河南诗词网    中国诗歌网    中国诗刊社    人民网    诗歌报    央视网    作家网    文学报    腾讯网    新浪网    中华诗词网    诗林    中国书协网    中国文艺网    北方文学网    天津诗人网    北京诗人网    中国诗文网    左岸读书网    新诗代    诗生活    中青网    文艺报    中诗网    大豫网    光明网    扬子江诗刊    诗潮    绿风诗刊社    搜狐读书网    华语诗歌网    中国诗人网    当代诗词网    古代诗词网    中华诗词网    诗选刊    冰心网    文心社    小说界    诗中国    国学网    中文网    江南杂志社    山花    河南文艺网    百花文艺网    敦煌诗刊社    华语文学网    中国文苑网    红豆杂志社    诗词歌赋网    榕树下    大众网    中原网    新华网    商都网    中青网    学术网    星星诗刊网    半岛    诗词名句网    诗词吾爱网    中原诗词网    南方周末网    中国摄影网    外国文学网    中国文学网    古诗词    古诗文    文学乐    十月刊    搜韵网    读者网    意林网   
 

咨询热线:0371—66267916   66268398   66267915  合作联系关于河南诗人客服中心访客留言站长信箱关注我们 

河南诗人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网站声明

电子信箱:henanshiren@126.com

 河南诗人 2008-2017 (Henan Poet) 郑州市金水路99号建达大厦6D座 

豫ICP备12011436号-3   豫ICP备12011436号-2   豫ICP备12011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