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散文诗选(8章)

王幅明散文诗选(8章)
◎ 王幅明
运河无声
隋唐大运河从道口镇流过。它拐了个弯,带着五谷、锦缎、美酒和先辈的笑声,飘然远去。 它留下了记忆:刻在古城墙的断壁上,顺河古街的店铺间,古渡口的石阶、码头上,已经变窄了的河床和静静的流水里。依稀辨认石阶门洞“山环水抱”的匾痕,残存的水闸。它们见证了千年之久的航运。留存下来的义兴张道口烧鸡老铺、同和裕票号、德庆诚绸缎庄的铺面旧址,纪录了古镇曾经的繁荣。 早在东汉,曹操已在黄河故道疏浚,通航漕运,时名白沟;至杨广登基隋炀帝,集六年之功,挖通连接京都长安洛阳至杨州的运河,成为中国的动脉和世界奇观。尤如雨后春笋,沿岸一座又一座城镇相继出现。永济渠边的道口镇,如今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 六年间共有五百万劳工修渠,劳累和疾病夺去了一半人的生命。 老年人清晰记得年轻时目睹过航运的盛景。只是在几十年前,因为废水和垃圾,河道淤塞,永济渠卫河段惨遭废弃。 在河堤大道徜徉,仿佛读一部历史大书。里面有先人的欢笑、骄傲,也有郁闷和血泪。 道口一面街旁的旧舍、古城墙、卫河及多个渡口码头,已成为永恒的记忆,列入古镇的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运河无声。我听出了它心中的澎湃。列为遗产固然不失荣耀,但它更愿延续历史,复兴昔日的辉煌。
欧阳修的目光
一个并非滑县出生,也不在滑县安息的古人,却受到历代滑县人民的尊敬。 巨大的广场。一尊修长的雕像,手持书卷,身着宋代官服,风流儒雅,眺望远方。穿越千年时空,他的目光直视今天。 欧阳修,那个自号醉翁、晚年改称六一居士、因为刚直不阿从二品官贬谪为知县的政治家、倡导革新的文坛领袖、终生用品德和诗文照亮后世的男儿,中国无人不晓,滑县无人不知。 1042年,他曾任滑州通判,从此在这块土地上札下了根。他生活过的画舫斋,成为学子和官员们的必访之地。之后,这里相继 改建为欧阳书院,秋声书院,画舫书院,欧阳学堂,景贤学堂,县立第一小学。 广场的背后是正在修复的欧阳书院。 清澈的源泉继续流淌。 六一居士的目光里露出欣慰。
心 潭
朋友约游黄龙潭。 其实,只是一家景色秀丽的休闲农庄。遍地黄灿灿的油菜花,颇具皖南风格的民居,成双接对的帅哥靓女追逐拍照,可在池中垂钓,加上无公害的舌尖美味,足够吸引眼球。可是,对于一个爱较真的人,仍感不足。说是黄龙潭,潭呢? 延续了几百年的地名。因为黄沙,大河改道,潭已消失。黄龙潭早已成为传说。 朋友问,黄龙潭印象如何?我答,眼中无潭,潭在心中。
跌 落 ——壶口观瀑
一片浩瀚壮阔的生命之流,突然间一落千丈,跌得粉身碎骨。 道路变得极为狭窄。生命之流只能在一个狭长的糟床里运动。那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只要一息尚存,便会不停地奔流,永远朝向一个认定的方向。 看惯了大河的壮阔,从下游溯源而来的游客,站在岸边,俯视跌落的瀑布和狭长的河床,无不疑惑地发问:“这就是黄河?” 只要看一看那水的颜色,疑问即可解除。这是黄土高原的颜色,是中华民族的肤色。那流过了数不清岁月的河水,有大地的乳汁,也有祖先及父兄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液。 千里迢迢来此,只为看一次生命的跌落。 跌落产生壮丽。 惟有跌落,惟有跌落之后灵魂的不屈与不灭,才真正显示出生命的辉煌。
湖上与湖下的开封
开封自古多水,故有北方水城之誉。北宋时期的东京,河道四通八达。整日流淌着诗风词韵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象四条飘带,贯绕城中。在历史残酷的变脸中,连接四面八方的运河象被扔掉的弃儿,无一幸存。开封人命中注定与水有縁,河流消失了,湖泊登场。在掩埋着帝王宫殿的废墟之上,渐渐蓄起美丽的潘杨二湖。在庄严肃穆开封府的瓦砾之上,出现了碧波荡漾的包公湖。那个在金兵掠夺烧杀中毁于一旦繁华无比的金明池的上方,而今是欲与杭州西湖一争高低的汴西湖。 当年,数不清的达官贵人纨绔子弟把名字写在水上,却象飞鸟在历史的天空掠过,未能留下任何踪影;留下的,是那些将热血和功业写进民心的俊杰,用画图和文字描绘出大宋盛世的贤人。 湖的一侧,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们心仪的历史。杨家湖的北岸,是重新修复的天波杨府。精忠报国杨家将的雕像,巍然屹立。西岸是根据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南渡士人孟元老的名著《东京梦华录》为原型而建造的仿古园林,大宋京都繁华的街道市井神奇再现。晚间实景演绎穿越千年的风情歌舞,令观者如痴如醉。上元夜的喧闹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冷寂,让游人回味良久。 那个曾有过一百八十三任府尹的天下首府,谁能说出历任府尹们的大名?后人只记住了包拯。当今开封府每天上演的,全是刚正不阿的包公戏。 潘杨二湖和包公湖的地下,是尘封千年的历史遗存;泛舟客面对开封府与包公祠,心中充溢着对往昔的缅怀。唯有静静的汴西湖,荡漾着开封人的梦想。五座大桥将从湖上跨越。其中一座大桥名为“复兴”。二十几条现代化大街及数十个生态公园的蓝图已经绘就。 哦,鞭炮声震耳欲聋。那是一群外地诗人燃放的。他们选择了开封西湖的一侧,作为未来生活的栖息地。他们坚信,那里有生长灵感捕捉诗意的心灵牧场。
矾楼遗恨
仿制不是原作。变换了时空,也就失去了当年的气场。 开封有许多仿古复制品,宋都御街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御街的北端,是耀眼的矾楼。 宋代的东京,是全世界超级繁华的都市。矾楼,是京都时尚和风情的地标。 它是东京七十二大酒楼之首,也是最大的娱乐城。富商豪门招待贵宾的首选,文人骚客寻找新词的温柔之乡。 矾楼传奇的女主角,是一位出身寒微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是矾楼乃至东京最亮的一颗星。她令所有的富豪和文人骚客心动,最终,也让风流倜傥的一代天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游客们来到矾楼,最关注的是中楼的二层,那里有李师师的琴房、书斋、与宋徽宗幽会的蜡像。那里,浪漫故事任你想象。相传,有一条地道从皇宫直通李师师的艳舍。 曾几何时,整个东京,上至皇帝,下至层层官吏,都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而北方没有多少文化的金人,却保持着清醒。在宋江被招安与另一个造反领袖方腊火拼之时,金人的马队挺进中原。 繁华只是表象,在金戈铁马面前,它脆弱得象一张纸,只需一把火,便瞬间化为灰烬。矾楼,最终化为一堆瓦砾,深埋在御街的下层。 一个爱艺术爱美人甚于爱江山的帝王。宋徽宗给后世留下了精湛的花鸟画和瘦金体书法,留下了夜访矾楼的风流韵事,更留下了一个旷世神话如何坍塌、国人永难忘却的千古遗恨。
吹台琴音
在一个古树参天的园林里漫步。 总觉得有琴音在耳边响起。 这里有春秋时代晋平公的盲人乐官师旷奏乐的旧址:古吹台。三千年前,先人在开封留下的唯一遗迹。黄河水冲淹了许多次,整个城市荡然无存,吹台却神奇地存活。 当年,这里是卫国南部边境上的小城,名叫浚仪。师旷带领弟子来此筑台,面对蓬池奏乐,观众闻风而来。这位曾演奏《阳春》和《白雪》的乐圣,每当他演奏时,天上的玉羊、白鹤飞绕而来,百鸟驻足,观众动容。在他离去后,吹台成为人们常来缅怀的纪念地。战国时代魏惠王来此视察,下令增筑。西汉梁孝王心仪吹台,将此地辟建为梁园。 盛唐时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结伴游历汴州,在吹台邂逅边塞诗人高适。三诗人在此畅饮,怀古赋诗,名传后世。后人修筑三贤祠,以纪千古佳话。多年后,杜甫仍念念不忘此次壮游: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开封有音乐的传统,源头始于吹台。 琴声越来越大,古树的枝条随着音乐起舞。琴声中,似听到《大宋•东京梦华》和《千回大宋》的交响……
七盛角的秘密
门楼颇为高大。走进之后,方知是名副其实的“角”。清澈河流的一角,两岸全是幽雅精致的仿古建筑。有小吃街,客栈,戏楼,酒吧,特色超市。一些招牌颇为诱人:古城故事、汴梁上河一楼、湘里人家、晋晋有味、茶啡茶、仙竽传奇……。同伴在七味草超市买了开封酥点让大家品尝。一口吃下,香脆透心。 靠近河流,有聚精会神下棋的雕像,下棋人赤脚曲腿,手搖巴蕉扇,目不转睛直盯棋盘。未曾下完的棋局,留下末解的悬案。棋的另一方,只有空空的座位,显然是留给游客的。古人留下了残局,等待后人来解。 从未听说过七盛角,也无人说出七盛角的含义。并非古代市井的复制,它出自当代人的奇思妙想。短短的一瞬,让你感受到七朝盛世的风貌。 真羡慕那些从容的游人,投宿七盛角的客栈,尽情享受古都纯正的美味,在酒吧里慢慢观看过往的游船,一杯又一杯细品千年的乡愁。
王幅明 河南唐河人。1975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期刊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校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河南省期刊行业突出贡献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五四文学奖金奖;主编的《新世纪青年必读》曾获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著有《中外著名散文诗欣赏》、《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爱的箴言》、《校园赠言》、《美丽的混血儿——散文诗的技巧》、《诗的奥秘》、《自由女神的故乡》、《无法忘记》、《男人的心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