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1日,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大河报、河南省诗歌学会共同主办的萍子诗歌研讨会在河南省文联举行。与会专家对诗人萍子的诗歌给予了认真而深入的研讨。研讨会由省文学院院长何弘主持。本刊摘要刊发研讨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何 弘(著名评论家、河南省文学院院长):
今天是春分,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昼夜平衡。我们在此召开《时代青年》副总编、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女诗人萍子的诗歌研讨会。今天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均是我省文学、文艺界的专家和领导。欢迎各位的光临。
李庚香(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萍子是我省有才情、有实力、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先后发表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并出版了《纯净的火焰》、《萍子观水》等多部诗集,她新近创作的组诗《我的二十四节气》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创作态势。萍子的诗,坚持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从中国和西方古典的诗歌中汲取了很多精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爱和善的至高境界,追求宁静恬淡的人生状态,诗句优美,意象丰富,情感浓郁,质地纯净,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引起了诗坛的高度关注。相信通过大家的座谈交流一定会有所收益,促进萍子诗歌创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促进全省诗歌创作赢得进一步的繁荣。
萍子诗歌研讨会是今年以来全省诗歌界举办的第一个诗人作品研讨会,这样的形式很好,我愿意更多地参加,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全省诗歌界以萍子诗歌作品研讨会为开端,继续开展不同诗歌的研讨活动,让更多的诗人走向大众,为人们熟悉和了解。
郭 鹏(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
萍子的很多作品我都认真拜读了,简单谈一下对萍子诗歌的感受。
第一,萍子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澈。这种清澈不是简单的单纯。我看到有的评论文章中说萍子是一位成熟的诗人,但我感到这个成熟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清澈,一种苦尽甘来的清澈,在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反而能把作品写得这么单纯,把作品写得充满灵性和自然,这种清澈是难能可贵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从诗歌当中感受到对时代直接的反映,但是如果能够经过消化和积淀,反映出来的澄澈就尤其让人感动,让人尊敬。
第二,萍子的诗歌体现了萍子的情怀。萍子的诗歌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的命运,也关注人的内心。诗歌与诗歌的区别在于情怀。我看到萍子诗歌当中有很多超越个人,超越狭隘民族性,超越历史局限的诗篇,读她的诗篇也陶冶了读者的情操,使读者的情怀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萍子的很多诗立意高远、大气,有一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
第三,我从萍子的诗歌当中感受到了一种现在特别需要的建设性。这种建设性相对应的就是悲观、无力、无奈。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很容易选择自暴自弃,把自身的命运归结为这个时代的不公,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建设性的思路和心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一贯有这种建设性的心态,历史上的那些大诗人,都有这种建设性。我觉得萍子的诗歌体现了这种浓浓的建设性的心态,值得我们用心感受。从萍子的诗歌当中我们也能学会,改变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要从涓涓细流做起。
好的诗歌历久弥新,即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时诗人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建设性。所以我相信,萍子的诗歌也会随着岁月而逐渐流传,会越来越得到后来人的认可和欣赏。
萍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活动家,还多次参与策划组织青年诗歌活动。可以说诗人不仅以个人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建设性,同时通过举办活动,让更多的青年热爱诗歌,体会诗歌,以诗歌的力量共同努力建设这个社会,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郑彦英(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读萍子的诗,让我年轻,因为她的诗虽然遍写二十四节气,但是她的心在春天,于是,诗中尽现柳荫路曲、流莺比邻式的美好。萍子的诗充满才气,看不见苦思冥想后所挤出的生涩句子,似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萍子的诗画面感极强,比如:晚睡早起,倾听喜鹊敲门的声音。又比如:围炉夜话,把一壶滚茶喝到恬静。于是我把《春分》的诗意画出来,送给萍子,聊表祝贺之意。
王绶青(著名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顾问):
先说《我的二十四节气》。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不是光写的节气本身,而是萍子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生存、生活,对这个大千世界的自我感受以及个人的表达。二十四节气就是宇宙,就是大千世界的精气神,如果没有了这个精气神,世界将天荒地老,将不知变成什么样子,将是非常可怕的。
萍子写二十四节气,说明她有一颗热爱大自然之心,有悲天悯人之心,萍子是大自然的天使,她有一颗童心,她纯真、率直、善良,她用心在与花鸟丛林、日月江河、风花雪月对话,与天地在对话。萍子喜欢在无垠的大地上行走,从中原大地到大漠草原、雪域高原等等许多地方去行走、去感觉、去禅悟、去写诗、去歌唱,这种心态以及她豁达的性格是难能可贵的。我从萍子身上看出了一种仙风道骨。
同时,我读到萍子写的几首旧体诗,《青城夜雨》、《雪天》、《观石漫滩水库》等等,另外她写的还有十四行诗,我觉得萍子很有功底。萍子的诗里还有很多哲理。她的诗有独特的风格,语言奇绝超拔,构思新颖,题材丰富多样,这是萍子诗的魅力所在。
张 宇(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诗人总有诗人的立场,我喜欢萍子的立场超过她的诗歌,她的创作态度我是很欣赏的,也是比较推崇的。她是在用诗歌的方式来散发自己的魅力,或者说传达自己的感受,而且是真实的感受,你看完以后会感觉很舒服。我最喜欢萍子的《嵩门待月》《清净》等几首诗,它们体现了一个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非常令人感动。这种感动是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和谐的共振,虽然音符不多,但是拨动了阅读者的心弦,让人觉得萍子活得挺深刻,挺厚重,呈现的永远是爱。
我仔细地读了《我的二十四节气》以后感到非常惊讶,好像萍子写出来一种萌动,有一种整体把握上的期待和欲望,对重要作品的把握欲望越来越明确了。但是我非常不满足,为什么?既然是二十四节气,整体是一个轮回,那么自然的轮回和植物的轮回,人的生命的轮回以及人的感情精神在这个轮回中的反映构成一部宏大的组诗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但是这需要整体构思,而且构思的意识需要自觉主动,显然萍子写之前考虑不周,这个方面我感到非常遗憾。
马新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副院长、省诗歌学会会长):
萍子的诗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在场的写作。在场写作是一种精神、灵魂的写作。有一些诗虽然是洋洋数千行,但是未必在场,有些诗虽然是短短几行,但是它在场。
第二,萍子的诗写得比较温暖,比较向上。现代诗的写作都是冷色调的,他们可能过多地受到了一些西方理论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四川有一个诗人,写的诗没有任何情感,没有任何温度。萍子的诗是温暖的、向善的写作。
第三,萍子的诗有禅意,甚至有一些诗的禅意是非常浓的。写禅意的诗必须心非常安静,很浮躁的人是写不出这个东西的。
第四,萍子的诗带有古典性。新诗如果离开了传统的东西,完全和传统断开,肯定不行。我从萍子的诗中感觉到,她的新诗诗意构成有很多古典的元素,从古典诗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邵 丽(著名作家,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读萍子的诗让人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感叹萍子在生活中对每一个节令、每一个人、每一种植物那种细微的感受。她的诗句几乎没有很决绝的东西,不激动,然而处处都是感动,满满的都是如她人一样的温柔,诗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晦涩,不故弄玄虚,全是天然率真,让人亲近。我觉得最可贵的就是,萍子的每一首诗都发自她的内心深处。说句实在话,作为一个诗人也好、一个作家也好,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一些让人心动的东西,打动自己,打动别人,这就足够了。
墨 白(著名作家、省文学院副院长):
我觉得萍子的诗歌精神有两个较为明显的伸展方向,第一个精神伸展方向是在世俗生活里寻找天使,第二个精神伸展方向是在生命过程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个精神伸展方向在《萍子观水》卷三和卷四体现得比较深刻,第二个精神伸展方向在卷一和卷二里面体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类诗里面我比较喜欢《麦子》、《孩子,五点钟的时候……》、《收割后的土地》、《布谷鸟捎来了麦黄的信息》,因为这类诗较好地处理了理性与叙事的关系。这里说的理性是指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另一个是叙事诗的表现力,我历来认为真正的好诗是从血液里面流出来的,比如说《布谷鸟捎来了麦黄的讯息》,这首诗写母亲进城以后要回家的感觉,我觉得像这样关于土地、自然和人的诗篇,是从诗人体内自然流淌出来的,不是观察了外部世界之后得到的灵感,是源不是流。这首诗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它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这首诗切入了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准确地传达了时代的信息;第三,准确地表达了人的生命经验;第四,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诗不是思想,但我们能从这首诗里面得到理解世界的力量,能得到隐含在诗行里诗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萍子观水》这部诗集里,正是因为从外部切入的“观”字使萍子许多时候忽视了对未知的探索,缺少了对世界的已知和对人灵魂的深思。如果萍子的诗在现在的基础上达到对世界的追问和审问,对灵魂的深思,我觉得萍子的诗还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单占生(著名评论家、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我的二十四节气》这组诗感动我的是什么呢?一个是我感觉作者通过二十四节气的言说,具体地描写了时间的生命状态。萍子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有侧重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形态,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它的农耕形态,更多的还是通过节气时令本身的寒暖去体悟人生的寒暖,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诗人钻到农耕和文化形态中去,那就不是诗了。萍子更多的还是从人生的寒暖中去体会二十四节气,这样就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再一个是我在读的过程中,由开始的忧虑读到《小雪》和《大雪》,终于感受到诗人在对二十四节气的研读中,最终还是落实到时间的生命之伤,这种生命之伤实际上是最感人的地方,特别是像《大雪》、《冬至》这样的诗篇。生命也有一年四季,它由春天的繁华,到夏天的热烈,又到秋天的果实,最终到生命的完结,诗人最终还是感受到时间的伤痛,在让人感受到这个伤痛之后,她用一种很温暖的情感又淡淡地把它抹去了。这一点是作品最感人的力量,也是这个作品能产生分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再者,我比较赞同张宇的判断,就是说诗人在写这组诗的时候并不是十分自觉,如果诗人在这方面有更清醒的自觉,可能写出来的诗会更有分量和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觉得萍子的创作动力不是对时间之伤的感受,而是出于向善的目的来写作的,从她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上,这种向善的目的还是很清晰的。这使我想到当时在“五四”时期诗歌界最早的一场争论,就是俞平伯和康白情的一场争论。俞平伯说诗人的创作应该有一种向善的目的,不能引导人向善的诗是没有价值的。这引起了康白情的争论,康白情认为诗不是说非要向善不可,完全可以有唯艺术自身的成长而成长。当然这个争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也是很现实的,将来还可能会有这样的争论。就今天的诗作而言,萍子选择了向善的目的进行创作,我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作为一种策略也好,作为诗人的一种选择也好,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更值得欣慰的是,萍子一直在坚持这样一种东西,坚持一种向善的目的,坚持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种向善的目的和自然的状态是萍子创作最基本的动力。但是我也像张宇那样提一点建议,是不是还要对二十四节气有一种自觉的力量?如果这种自觉的力量更强一些,诗作的价值会更大。
高金光(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党的生活》杂志常务副总编):
综观萍子的诗,特别是对她先后出版的《纯净的火焰》、《萍子观水》两部诗集的比较,我发现她有可贵的两个变和两个不变。变在何处?一是介入生活的视角变宽阔了,二是诗歌内在的质地变厚重了。不变在哪儿?一是纯净的本色没有变,二是坚持的追求没有变。
萍子就在这变与不变间成就了自己。她很擅长情感的表达,借景借人借物抒情的功底非常扎实、娴熟。她的诗歌诗句优美、意象丰富、情感浓郁,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应当引起诗坛的关注。
高旭旺(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兼河南分会会长、《大河》诗刊社社长):
我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对萍子诗歌创作艺术的感受。第一,萍子是一位行走的诗人。她到过许多地方,那些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人情趣事,给她后期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丰满和高贵。我更喜欢她的十四行爱情诗,很纯朴,很纯净,没有一点污染。第二,萍子是一位善良的诗人。近几年她用禅学的理念,开始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思索和追求。不论是“行吟诗人与桃花”“思念的节日”,还是“似水流年”“追寻与禅悟”,都彰显了一种禅学的向度。女性的善良在她的诗歌中蔓延着、生长着。第三,萍子是一位有生命立场的诗人。她在火与水之中徘徊了二十多年,从自觉到不自觉,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最佳环境、最佳态度——生命立场。她灵智地把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到一起,用诗的语言去诠释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最佳艺术走向。如《大寒》《谷雨》《芒种》《雨水》等诗,意境干净、语言干净、诗性干净。
高治军(河南教育报刊社社长,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读了萍子的二十四节气诗,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首先,她的诗是二十四节气的颂歌,真切地反映讴歌了节气的变化。从萍子的节气诗可以看出,她有一颗敏锐的诗心,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诗,语出天然,返璞归真,达到了天然真淳的境界。
其次,萍子的二十四节气诗倾注了浓郁的情感,是她对大自然挚爱的宠儿。萍子的二十四节气诗有她独到的钟情,独到的移情,触景生情,情动意生,物我合一,折射出了她对大自然的一腔热情,浸透了诗人的一片纯情。
再次,萍子的二十四节气诗,有色彩之美,她为四季作了一幅幅立体画。诗有美感是成熟诗的重要标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好诗。萍子的诗有着绘画般的美。这种层次分明的色彩美、图画美,栩栩如生,如在目前。比如《霜降》,全诗透彻玲珑,温婉可人,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读罢妙味无穷,口齿生香,不能不说实乃诗中之至品。
最后,她的二十四节气诗,文字与诗艺珠联璧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她的诗有种音乐美。如诗人在《处暑》里写道:“一场秋雨,披一层薄凉在身上。盛夏的光焰渐渐熄灭,金色的火种被果实收藏。”押韵和谐,铿锵有力,自然节奏与诗的节奏一致。她的诗能放能收,方圆结合,圆润玉成,流光溢彩。她的诗是她全部人格、激情和优美文字的结合。
读罢二十四节气诗,给人深刻感受,感到它自然真切、隽永美妙、温婉清丽。它是诗人清泉与露珠一样纯洁心灵的再现,它是诗人智慧、眼光、修养的结晶,是萍子近年来创作的一个高峰,也在诗坛上树立了一座永远熠熠闪光的丰碑!
吴元成(河南法制报》总编助理、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就“节气诗”而言,萍子的二十四节气是真正的“我的二十四节气”。相信大家通过阅读,可以体会到其中几点:在表达上的老辣与娴熟,在情感上的真挚与节制,在意境营造上的独到,在思想开掘上的深刻。
萍子诗歌中令人惊奇的感悟,来自于诗人的敏感,来自于诗人的积累,来自于她持续三十年的一贯追求———对生命奥秘的追问和见证,正是诗人的天职。萍子经历和思考的独特性,决定了她的作品的个性。要知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是难的,做一个善于思想而且善于表达思想的诗人,难乎其难!
邓万鹏(郑州日报社副总编,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诗评家):
衡量优秀的女诗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能否正确表达并能超越自己的纯个人情感和性别樊篱,我们高兴地看到诗人萍子已经早早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女诗人界限,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之处。她的诗是深沉和旷达的,是积极和超越的。 萍子的《我的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多重主题的表达,除了时间这个大的背景主题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诸如爱情、友情、宗教、人际关系等诸多主题的表达和人生况味的涵盖。较之早期的诗集《纯净的火焰》和不久前出版的《萍子观水》,既保留了可贵的自然多情的元素,还增加了一些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这些诗较之她以往的作品除了依然饱满之外,还多了一些人生境界的广阔和深刻,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萍子《我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成熟诗人对生命的最纯粹的歌唱,是诗人的最新奉献。
纵观萍子及其诗歌,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有修养但不外露,有锋芒但不逼人,有痛苦但不放大,有悲伤从不绝望,有情义但不轻佻,总把大爱赐予万物,把笑声留给朋友。既有潭水的沉静又不乏雪花的高扬,既有阳光的暖昧又散发植物的清香。时间之伤化作一抹微笑,阴柔里透出岩石的信仰!
萍子是一个成熟而又保持了可贵纯真的诗人,在技巧方面少做作雕饰,多的是天然和率真,相信萍子最高级的作品还在后头。
赵向毅(河南人民出版社文史处处长):
萍子是站在天地之间,站在大自然之间,站在自然与人之间的真正的歌者,她是把诗歌当做自己的生命方式的真正的诗人。她悉心体察大自然的声音,聆听人类的声音,聆听时间的声音,走向天地,走向自然,走向本真,从而把人引向美好的、清净的、温暖的情怀和积极的、恬淡的、向善的境地,她在洗涤自己心灵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一片自然的、纯净的家园。
张鲜明(河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真,善,美,爱,阳光,希望,欢畅,开朗,感恩,悲悯……读诗人萍子近作《我的二十四节气》,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词汇。如果要概括这组诗的主题,我认为,可以借用萍子这组诗歌中的一句来表达:“把一切都看作好意”。
二十四节气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又代表了东方哲学和我们祖先非凡的智慧,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通过这个题材,诗人找到了通向诗歌天国的途径。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诗人萍子不是把节令当作纯粹的时间刻度去看待,而是把它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对象去关照。她在《小满》这首诗中就说:“小满是我的妹妹”。她把自己的心灵当作一个灵敏的感应器,与季节、季候、节令对接,与天地运行的奥秘对接,并通过这种方式与自然对话。与节气的这种情感,贯穿于这组诗歌的始终。
读萍子这组诗,总有一种既深受启迪,又很开心、开朗的感觉。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中充满了阳光和爱。诗歌是心灵的光,用什么样的光去照射世界,世界就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也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诗人的心灵充满爱意,对世界和人生满怀善意和好意,他的诗歌就会焕发出温暖和善良的光芒。就像诗人萍子自己说的:“把一切都看作好意”,这是她一贯的人生态度,也是她诗歌的基调和底色。这个爱笑的女子,内心充满爱,她的心灵是明媚的,是温暖的,所以她的世界就是明媚的、温暖的,是充满了善和爱的。
她是带着阳光般的爱,走进并向我们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她是带着感恩的情怀,走进并向我们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甚至,她带着一颗佛心,像一位布道者那样,借二十四节气向我们传达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观。她的诗,让我们感受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她的诗,让我们懂得,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
杨炳麟(《河南诗人》主编,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正如我在今年二月号的《河南诗人》“方家时态”的“编语”里说的:萍子的诗歌之梦一直在向前深入,不断突破和完善。她的作品素以清新自然、娴熟静美著称。她的文字干净而纯粹,字里行间洋溢着善良和感动。她阳光明媚,生机蓬勃,性情温和,与自己的诗意追求和谐一致。这是我对萍子及其诗歌的一个整体印象。
单就《我的二十四节气》来讲,她的诗歌写作进入了更加自在的写作时段。写得自由、舒畅、简约、干净。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写到《大寒》,“我”这个情感主体一直在呈现一种向上的推力,性情写作的色彩很浓。在《立春》里她说“晚睡早起/倾听喜鹊敲门的声音”;在《夏至》里她说“这最长的一天,真好/让我遇见你,握手,告别/在芬芳的晚风中写下怀恋的诗句”;在《大雪》里她说“在一场大雪中忍住泪水/真的很难/血始终是热的/心始终是热的/找不到能够哭泣的地方/甚至理由/天很冷/不能打湿这个夜晚”,但最终她还是“在一场大雪中痛哭/不让任何人看见”。而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气节里,她说“如果迟早能看见太阳/又何必在乎这半明半暗的灯光”。我觉得萍子在努力靠近自己的修为、靠近内心。浮躁和表象化的传达,这组诗里没有。扭曲、变形的东西这组诗里也没有。
如是从一个人的信仰高度上去看一个人的行为或作品,萍子是有信仰的。她的诗语里随处可见内心被惊动的场景,这种惊动不仅是一种灵性,更是善性的显现,是一个由外相继而内相化的过程。要把信仰构筑在诗歌上,是有难度的,可萍子在这么做,这与她的诗意追求是和谐一致的。
读萍子当前的作品,觉得她具备了大型写作的底蕴。《乌鸦的叫声具有意义》这样的诗如果写一本,可得诺贝尔奖。希望萍子有更多的惊喜呈现出来!
李 霞(河南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省诗歌学会副会长、诗评家):
有关节气的诗词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历代诗词名家都有吟咏节气的诗篇词作。可是,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写有诗作的诗人只有萍子。萍子填补了一项诗歌史空白。《我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组诗,是一个成熟诗人的全景大制作和倾心大出击。
在21世纪的现今,萍子的节气已与农事无关,只与自己的心事有关。她新近的大量作品,已在悄悄向我们暴露了她的新情。让自己远离自己,让自己告别自己,走吧,一直走下去,远方,路上,风景独好,诗歌独好。
杨长春(著名作家、《大河报》副总编):
萍子的诗在几个领域展示了最深情、最动人的歌喉。一是面对母亲,面对故乡。这是一个永恒的诗歌主题。母亲是温暖,母亲是慈爱,与母亲紧紧相连的则又是故乡农村的田野。麦青、麦黄、麦粒、麦香,故乡原野的景象和气息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萍子的诗歌中,故乡是诗人心灵的温暖家园。二是面对自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萍子所向往歌颂的自然更少尘世的喧闹。萍子有一个爱好,就是行远山,看湖海,她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是赤子的追求。三是对爱情的深情吟诵。在诗集《萍子观水》卷三“似水流年”中,有许多篇都是动人的爱情绝唱。
钟海涛(郑州市文联主席、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萍子的诗大多以乡土、爱情、自然风光、友谊等为讴歌对象,逐步形成了以清新明快、隽永优美为特点的诗风,成为河南诗坛一道明丽的风景。
“诗在功夫之外”。萍子之所以成为萍子,我想是因为生活中的她怀抱真心、爱心、禅心。生活中的萍子有一颗纯真的心。看了萍子的每首诗作,无一不感觉到她那颗纯真的心在跳动。这种真诚的倾诉,打动着每个读者和纯真的人们。
萍子有一颗爱心。她爱家人、朋友,爱故乡,爱大自然,爱她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她乐善好施,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好事做好是她的原则。她的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可以上升到一个高度。正是这种大爱孕育了她的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在这样的心态下,她的笔下才能流出潺潺的小溪,生长出茫茫的草原,奔涌着滚滚的波涛……
禅心。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保持一颗禅心不容易。坦然处之,淡然对之,静然守之,是多么难能可贵。我始终认为,写诗的人或者搞艺术的人需要研究一点禅学,要有一颗禅心,作品有一些禅意,而萍子的诗歌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看她的诗歌如看一幅清静山水,仿佛置身之中,自己也成僧成道了。
冯 杰(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在二十多年创作的诗历里,萍子不赶潮,不追风,我手写我口,我诗写我心,写得不温不火,中规中矩,雅俗共赏。无论是传统和现代的都能接受。近年进行创作调整,开始写大量禅诗,我的印象是“意象简单,禅意昂然”。
萍子的诗歌本然,自然,语淡,味隽,透明,阳光。与那些矫情夸饰的诗风大相径庭,她没有做形式内容上极端的探索,一直保持自己一贯的写作方式。在创作上,排斥和坚持同样不易,萍子的一些诗达到了。她借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外衣,泄漏内心的秘密,对自然和生命做以探索。萍子诗中写道“水不在乎形式”,在萍子创作的诗历里,萍子的诗歌行为上观的是水,其实最终问的是心。我概括八个字:萍子观水,诗歌问心。
邢军纪(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萍子的爱是本真的,不加修饰的爱。在她的诗里,她拒绝隐喻和形容词,让生活露出真实的质感。
萍子的诗让我想起了故乡。这是有口音的故乡,是有着我们共同记忆的故乡。我能读懂萍子的闪烁在每块麦田的眼神,能参透她凝神过的每个河塘的心事。她是世界上最痛苦又最快乐的人,她写着最简单又最复杂的诗。她是从我们家乡走出的快乐的歌手,她用近乎天籁的声音歌唱一切。
而萍子也在她的诗歌里完成了自己的肖像,“桃花不需要形容词/她天生丽质/无与伦比/她的姿态很低很低/桃花一路走来……让遇见她的人/个个张大了嘴巴”。
萍子就像一株永远盛开的桃花。每次诵读她的诗作,我就不由自主张大了嘴巴……
田 原(著名诗人、日本东北大学教授):
萍子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她的作品丰富多元,既有真情实感流露的诗篇,也不乏带有一定的神秘性,让你回味无穷接近于禅宗的作品。自然和朴实、纯真和优美似乎是萍子诗歌的整体风格,但她不是仅仅停留在这些词汇上的诗人,她的朴实和自然之中带有犀利和深刻;她的纯真和优美之中更带有对灵魂的拷问。阅读萍子的作品,她对生命的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带给我不少启示。萍子的生活和生命经验在她更多的诗篇都恰到好处地得以张扬。
萍子更多的诗因情而生。感性与理性的统合,古典与前卫的并存,在萍子的诗歌中显得和谐默契,使得其诗歌的意义在她平叙或抽象的语言背后升华、结晶。萍子诗中的情是平静和沉着的,不是跌荡起伏的那种。这或许与诗人内心宁静、温厚、善良、优雅的个人气质有关。
相信萍子在今后会创作出更多吸引我们眼球的诗篇。
吕 静(作家、《名人传记》杂志主编助理):
萍子的诗没有高深的难度,没有故作的深意,她的诗是一种心灵与娑婆世界最诚挚最自然的契和,保持着内心的饱满与纯净。即便是“追寻与禅悟”,也不故弄玄虚,只是把人们对禅的仰慕引领向可以企及的高度。她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幸福、完满和宁静其实更能成诗成文,更能深入到人的心灵底处,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极致。
萍子期许的人生佳境是“你我之间,香气弥漫”。从《纯净的火焰》到《萍子观水》,十五年过去,在火与水的淬炼中,萍子的文字,从最初弥漫着浓烈但青涩的味道,逐渐地开始渗透一种禅悟,一种温暖,一种芬芳。诗歌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心理、哲学、宗教、爱情、亲情、友情……仿佛一路走来一直在思考、探索着生命,将庞大的内心世界整理成一片净土。
王小萍(河南日报专刊部旅游版主任、省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在萍子的诗歌中,大自然的意象在不断地嬗变。在她最初的诗歌中,星空、河流、麦田、桃花代表了她羞涩而青葱的爱情;在《萍子观水》中,雪花、雨水、莲花更多地作为诗人的感悟存在;而在她近年创作的《我的二十四节气》中,春天、花朵、原野又重新回到了最初出发的地方,但却分明又是经过了诗人淬炼的春天、花朵和原野,其上的光芒足可以照亮我们的心房。这一切的嬗变,就如同那句偈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大自然深挚而无边的爱和真情流露是萍子诗歌的两大特质。
我期望着萍子以后的写作能从禅意这个角度多写一些,我相信以她对佛学的研究和她做人的本性,一定会写出大量的震撼人心的好诗歌。
刘静沙(河南日报、大河网《焦点网谈》编辑部主编):
更多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萍子老师不仅是一个写诗的,我觉得她在说人的事,说自己的事,说一些人生的顿悟况味。在我的心目中我没有把萍子老师当做一个诗人,我把她当做我的大姐,所以看到她的诗,看到萍子大姐,我就感觉到非常亲、非常近,感觉到一种善。她写的是自己的真心、真善和真美。
李佩甫(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次参加诗人的研讨会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感慨。我觉得河南诗人身上一直是有朝气的。我在诸位诗人身上感觉到一种健康的、年轻的状态,我在萍子的诗里也读到这种朝气,这是我们小说家所不具备的一种健康。
读萍子的《我的二十四节气》,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明亮、温暖、善意,甚至还有一种厚道,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不快乐,但是她的诗总给人一种希望,是一种很健康的、很明亮的、充满善意的、给人指出方向的希望,我觉得这是她的诗歌当中最好、最健康的部分,使人对生活抱有希望,使我们的心态逐渐明亮化。
我刚才说到了厚道,实际上也有我的不满足,萍子这样的诗如果再往前走,走向哪里?她很接近谁呢?我在寻找一个对应点,我感觉有一个方向萍子是可以靠近泰戈尔的。当年读泰戈尔的诗,我觉得也是有一种暖意的,但是他似乎走得更远。所以我也希望萍子将来在诗歌创作中走得更远,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的方向。